上海中国画院展出的陆俨少人物画
陈翔(上海市美协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艺术中的“无用之用”
此次展览,上海中国画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展览场地之一,盛情邀请各位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里面展出的是我们上海中国画院收藏的陆俨少先生作品,分两个部分,一个就是大家见得比较多的,新中国建设题材的山水画作品,另外一部分可能大家见得比较少,就是它的人物画作品,我们画院有一套作品,大概一百来件,拿出了60多件,非常难得。看了以后你们会对陆先生的中国画有更深的了解,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陆先生是非常好的山水画家,其实他的人物画也是非常出色的。
说到对于陆先生艺术的认识,我只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谈谈我的想法,最近参加了几次美协的评选,感触是非常深的,然后再来参加陆俨少研讨会,看陆俨少先生这么多的好作品,感受更加深了,就是觉得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变化太快了,我们已经跟不上了,我们研究和梳理陆先生的艺术到底好在哪里的时候,其实在我们不管是全国美展还是上海美术大展,评委们的标准已经完全变了,如果你是传统笔墨为亮点的话基本上是很难入选的,更不要说评奖了。
所以我在想,我们今天纪念陆俨少意义在哪?比较前辈画家我们现在对于传统绘画的认识,或者说对于今天现在绘画的评判标准在哪里,我自己总结了一下,其实从理念上来讲是“有用”和“无用”的差别,审美就是“无用”但重要的价值。
现在社会的发展对绘画的要求“有用”的,但在传统当中“无用”的东西恰恰是能够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地方,就像陆俨少先生上的“四分读书,三分诗文,三分画画”,在今天的画家看来其实画画就是画画,诗文也没有太大的帮助,你能写诗文,对你入选大展或者是其他什么帮助吗?没有!
我在想,对于传统中国文化的认识是不是也应该正本清源一下?只有认识到传统绘画真正好的,你才知道什么是应该弘扬的,否则的话我们今天穿着汉服、弹弹古琴,就号称是弘扬传统文化我觉得这个也是太实用了一点,所以我们还是应该追求一些“无用”的东西,来使自己更加高尚一点,更加能够和我们传统艺术大师,稍微接近一点。
毛建波(中国美院教授、美术理论家): “山花人”无一不精,传统与现实题材皆有新意
陆俨少老师的作品之前看了很多,自以为还是比较了解的,但这次三个展览看下来,还是觉得非常惊讶,这种丰富性和精彩性确实是让我感觉高瞻远瞩,因为三个展览的主题形成了互相的对应关系,我们经常说陆老师是山水画大师,像陆老这样全面性的画家可能以后真的不会再出现了,因为从题材上来说,山水、人物、花鸟、诗文,无一不精,这样一种状态也让我们明白,这种水平的达到多少也跟他不善言辞和殉道精神密切相关。
全方面的投入让他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包括刚才也讲到了他的现代人物等等题材,他既可以是山水、花鸟、人物,也可以就着题材但是画着赤脚医生,或者靠一些题款把它变成新的形式,也可以变成是山水题材,包括对工厂的描绘,放到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新意。所以这种全面性、丰富性包括这种高度,我想配得上文人画大师的荣誉。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我也借这个题材讲一下陆先生写生方面的内容,因为我们中国美院看到一个现象,现在学生的写生,虽然是中国画下去虽然画了很多的小稿,拍了很多的照片,但是回来以后就不能创造出潘天寿、陆俨少那一代人出去写生对他们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个很大程度上就是西画进来以后,对观念上造成了一种创造性的改变,因为写生原来是写对象的生气,要看看到物象最核心的东西表现出来,要把画家对自然物象的理解和体会、感受的东西画出来,但由于现在写生是变成了一个“对景写照”的概念,现在画家去写生的时候也是像西方画家一样,面对什么东西就画出来,但是不去体悟山水自然包括人物最核心的部分,这种写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
我也注意到陆俨少讲过,他是完全不勾稿,潘天寿是这样的,但他们有诗作为对山水独特感觉的一种记录,这种深刻性是他对山水有一个独特的思考。除了三峡以外,陆俨少注意到了雁荡云、泉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他观察到了它们之间独特的关系。而他们在面对同样山水的时候,出来的无论是绘画的题材还是丰富的笔墨都有自己的特色,一看就可以辨出潘先生、陆先生,这个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精力以及对审美不同的差异性,使他们认识到山水的独特之处,所以他们画出来的会有他们自己个人的想法,这个是我们现在尤其向他们学习的,包括观察方法、写生方法、创作方法等等,我们在提倡文化复兴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有更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