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俨少的山水人物册页
陆俨少的山水人物册页
顾村言(澎湃新闻艺术主编):回看陆俨少成长历程,反思当下中国画教育的正本清源
陆俨少先生的作品中我个人其实更喜欢六七十年代的,感觉更多静气,比如这次展出的山水人物册页,用笔讲究,古意浓,八九十年代的峡江系列山水风格雄强,尤其是画水画云,多有创新,有新的气象,不过峡江系列个人感觉有时看多了可能有重复之感,或许与当时的艺术市场兴起也有关系。
陆俨少先生古文功底其实很深,他是真正的文人画家,他有入世的一面,更有出世的一面,身上有着浓郁的归隐思想,喜欢杜甫、李长吉、柳宗元,比如他的《上柏山居图》题跋,可以算是一篇优美的文言文:“予之居,在南涧之上,瓦居三楹,背山面圃,有平地数方, 设置花坛,杂植四季名卉,有水一洼,溢而为泉,虢虢绕屋,流而下泻于涧。正门北向,一径穿竹林十丛,春至花发,香溢林表。过涧为圃,有竹数千竿,梨千树…… ”
其实在相当长时间,包括在画院,他是图书管理员,陆先生几乎是一个边缘的存在,直到八九十年代到中国美术学院包括后来艺术市场的兴起,他才过了一些舒心日子,包括晚年到深圳,但市场其实也是双刃剑,所以陆老应当也有一些遗憾吧。
陆老是读书人,中国画画家首先应当是读书人,他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也见证了江南文脉所系,他的“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绘画”之说我尤其认同,但就像刚才陈院长所讲,如果现在画家还坚持这些,可能他自己是比较吃亏的,比如难以参加全国美展,难以走红市场,但真正的艺术大家对这些应当是不以为意的。真正的艺术最后是靠历史与时间来说话的。
陆先生画作体现了中国画中笔墨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特点,他下笔自在,以线条见长,善于长段题跋。当年他被并不熟悉的潘天寿先生邀请到中国美院从事山水画教育,或许也是因为潘先生看到浓厚的西式美术教育背景下一定得坚持中国式的笔墨,而陆俨少先生正是由于这一坚持而被潘天寿先生看中,寄托着他们对中国画正本清源的思想。我认为从陆俨少先生的成长之路与中国画教育,也启发我们探讨当下的中国画到底应该怎么教育?如何正本清源,当下中国画教育的基础其实是很乱的,有的中国画专业本科生连毛笔都没拿过,因为美术基础的考试大多仍是西式的,如果就中国文化与中国画的角度而言,“第一口奶”就是坏的,陆俨少先生的“第一口奶”是纯正的中国文化,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观照与文化体系其实是不同的,在当下的美术教育中,中国画基础教育与国画专业的衔接其实很多是断裂的, 也与中国文脉存在断裂,回看陆俨少先生的成长经历,再看看当下的中国画教育,这其实是很严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