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秀峰 《挤乳图》 1948年
常秀峰 《劳作》 1947年
中西融合之论,是在西方文化‘先进’的冲击和压迫下,中国绘画一种被动的回应。清末,已有美术留学生,去日本、欧洲。当时艺术界的年轻人多向往去欧美学习,常秀峰却去了印度国际大学。常秀峰说,“这是徐悲鸿老师指点的,他曾去过印度写生习画,说那里是希腊、埃及、波斯、印度与中国文化的交汇地,可看到艺术上的血缘关系,希望我像唐玄奘一样‘取艺术之经’,于是我就到印度去了。” 说起徐悲鸿,常秀峰有很多感动。“他是一位大教育家,非常重视人才,傅抱石就是他发现并筹资留学日本的。他对寒门学子非常爱惜,学习木刻的古元要去延安,他竭尽全力让他成行。在艺术上,悲鸿讲究线条,说亚洲的艺术除了线条没有别的。他改进了教学,不要求学生画石膏像和模特儿,而是把大自然中的风光和生活中的人直接画出来。这是印度的绘画方式,他去过那里,后来建议我到印度取艺术之经。”常秀峰说,“走的时候,南京政府不给办护照,是通过傅抱石和陈树人两位老师’走后门’才成行的”。
1946年,常秀峰获南京国民政府审查合格,留学印度国际大学。1949年前,美术类赴印度留学唯有常秀峰一人。常秀峰留学印度国际大学,可算美术类留学生中的第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