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现实主义美术是不容忽视的力量
美展入展入选的作品十有八九都采取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有现实主义却鲜见批判精神,隐隐少了一种力量感。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基本结束,关于本届美展的褒贬意见也同时铺天盖地地“上映”,在这之中,也有一些涉及到“接纳部分批判现实主义内容”的问题,笔者认为则是回归艺术自身的探讨,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人类美术文明中,批判现实主义美术曾经是一支璀璨的美术力量。现实主义美术容易落入叙事性表现手法和文学束缚的窠臼,有它的局限性,但也不应该抹去其先进的一面。叙事性、形象性是现实主义美术作品接近大众的最有效艺术传播途径,因此成为美术创作的优先选择。从受众心理角度来说,批判现实主义手法往往披戴悲剧性色彩和悲壮性力量,在美术作品的感染力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放眼世界,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传统美术体系中,批判现实主义曾经创造了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留下的优秀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不可胜数。相比之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却没有比较明确的批判现实主义流派,也就没有类似于以法俄两国为代表的那样严谨体系性的批判现实主义美术。从西方绘画的引入到苏联模式的全面影响,我国的绘画艺术更多偏向于技法形式上的探索研究,美术创作中批判精神先天性缺失。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术从政治运动的亢奋中扭转方向,从革命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表现转向对大时代里普通劳动者命运的描绘和思考,主动反映社会转型期不同阶层的苦闷、彷徨、寻觅,具备了更深的批判精神和深沉力量,相比之下称得上是一场美术的思想解放运动,也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随着国门打开,美术视野的开阔,我国美术则在模仿和创新中直接向现代主义发端,艺术的主旨向艺术本体和艺术家自身回归,形式向多元化发展,更多表现出现代主义特征,美术在喧嚣声四起中消解了批判的力量,“批判”一词甚至被人遗忘。今天看来,这种批判精神在美术创作中出现了断代,放眼望去,在当今的美展作品中,批判色彩的作品似乎难觅踪影。赞美之声胜过一切,将会限制它走向更高的艺术高度。
今日,面对社会生活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绘画也已经在形式多元、价值多元和标准多元中渐行渐远,批判现实主义美术渐渐褪去色彩。我们不得不承认,批判现实主义美术在今天式微了,这固然是人民生活水平好了,苦难和不公少了。但笔者以为也有导向性方面的原因,以全国美展为首的官办美术展览引领了主题性创作,偏向于正能量、正形象的时代性讴歌,从家国而言本身并没有错,但却不是一个完美的现实存在和理想的美术生态。个体上,与八十年代中后期渴望冲破体制束缚不同,政治对艺术的束缚已经转向今天经济体制对艺术的束缚,这一影响致使一部分艺术家内心渴望体制的光环,追寻官方审美、意识形态和价值肯定,当初的冲破束缚与今日的渴望回归似乎是一种回光返照,而回光返照往往显得羸弱。倾向个体利益和光环追求必然性地掩饰了他们对社会阴影的关注和挖掘,进行选择性的创作,功成名就后的艺术家则养尊处优,遮蔽了对现实的法眼。还有就是正如该文指出的“这些(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并非没有”而是碍于主旋律而被早早淘汰。只是,一首曲子只有一段主旋律未免显得有些单调,美术创作和展览亦然,在小资风、个性风盛行的时代里,保持对现实一定的批判或许更能提振精气神。我们知道批判现实主义最突出的特点是广阔和真实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现实矛盾的不回避和深刻揭露。一个展览要想办成铮铮铁展,要让其展出的作品有浩然之气,要在美术史上留下地位,不能只有一片升平,还需要有批判的力作,最起码要接纳一部分的批判作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