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起,“沧海之虹: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画展”在上海博物馆正式对外展出,这也是唐招提寺文物首次走出日本,展览以鉴真和尚亲手营造的唐招提寺为时空背景,遴选唐招提寺珍藏的为供奉鉴真东渡带去的舍利的“金龟舍利塔”(日本国宝)等5组与鉴真相关的文物并以情境交融的形式展出日本名画家东山魁夷为寺中供奉“鉴真和尚像”的御影堂绘制的68面隔扇画。
在参观有限的文物之外,位于日本古城奈良的唐招提寺有着怎样的历史,与唐代“鉴真东渡”有着怎样的关系?除了上博展出的文物,还有哪些精品与国宝?
上海博物馆展览现场,唐招提寺初建之时日本孝谦天皇(749-758年在位)题写的木匾额
上海博物馆展览现场,观众在观看鉴真东征图卷
每当感叹盛唐建筑风华的时候,我们都会把目光投向日本奈良,毕竟那里保存了最多的唐风建筑,连同那些珍贵的历史图档、代代相传的营造工艺,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而唐招提寺,便是这瑰宝中的一颗明珠。
唐招提所在原是一座亲王旧宅,绿树环绕,独享一份幽静和安详。且借用日本绘画大师东山魁夷的文字,来营造起建筑的想象“寺院这块地上的自然环境原本就富有日本风情,而在天平时期,建造了洋溢着异国情调的唐式大型伽蓝。彼时,料想自然环境之美黯然失色,而美轮美奂的建筑、金碧辉煌的佛像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悠悠千载时光,致使建筑洗尽铅华,变得古朴典雅,而草木则一片葱茏;从而见到如今自然与建筑的协调之美。”这也许是古老建筑令人着迷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唐招提寺在日本佛教界的地位崇高,是日本律宗总本山:而它的缘起,还得从唐代“鉴真东渡”说起——
鉴真东渡
日本的遣唐使制度从初唐直至唐末,前后跨越200多年。除了官方代表外,每次都会有大量的留学生和留学僧随行,后者主要致力于文化的研习和归国推广。
当时的日本,佛教虽有戒律却如同虚设;日本僧人们渴望德高望重的唐土高僧,去帮助他们施行正式的授戒制度。公元733年,第九次遣唐使团中的两位日本僧人普照和荣睿,便是带着这个使命踏上了征程。
两人先后在洛阳和长安学习佛法,十年后终得机会在扬州大明寺,听到鉴真大师讲经,十分感动,立刻提出东渡的垦请。鉴真当时五十五岁,身体健硕,已经是名声广播的高僧了。
他环顾众弟子,询问是否有人愿意前往;那时候,横渡日本需要经过数月的海上航程,极其危险;众人默不作声,面露难色。于是鉴真说“为了佛法,纵使海天远隔,沧海浩森,也不应恋惜身命,你们既然不去,那末,我去吧!”
就是这样一句简短的承诺,竟是未来十数载的曲折磨砺:五次尝试,五次失败,并经历了荣睿身故他乡、鉴真双目失明、随行者散失或退却、被捕及出逃,等等无数劫难。
当众人终于抵达日本难波港,距离最初的承诺已经有十二年:而普照和尚也从青年变成了中年,鉴真更加是六十六岁高龄了。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想象,为了信念和理想,为了佛法的传扬,可以怎样的坚持和努力,可以怎样的将一切置之身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