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川雕像
郭小川林区纪念馆揭牌仪式现场
在郭小川林区纪念馆揭牌仪式上的少先队员们
让红松精神薪火相传
——访原新青林业局党委书记苏万成
白铁滨
小兴安岭的十月,五花山色,满眼的诗意与希望。
在纪念郭小川百年诞辰之际,受伊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委托,10月11日,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前往丰林县专访原新青林业局党委书记苏万成。试图还原让我们耳熟能详、常唱不衰的《林区三唱》创作历程;试图全景式展现做为“战士诗人”的郭小川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风采;试图探究作为时代歌者的郭小川,精神世界的高贵品德;试图重拾一个诗人与林区老前辈水乳交融的友情;试图讴歌在郭小川激昂经典诗篇中赞扬的“红松精神”!
在丰林县委宣传部、老干部办同志的陪同下,精神矍铄九十高龄的苏万成老人高兴地打开了话匣子,容光焕发、神采飞扬地向我们讲述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1962年12月8日,是小兴安岭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哈气成冰,气温降到了零下四十度。郭小川以人民日报记者的身份,在新青林业局宣传部部长于济章的陪同下,坐上运木材的森林小火车,风尘仆仆地深入到居局址二十多公里的金林林场采风。
北京来的大作家,让年轻时任场党支部书记的苏万成心里有些许忐忑。在场部,郭小川看着苏万成在办公室为自己安的一张临时床,和蔼可亲地说:“小苏,我有两个要求,一是每天工作完,你要和我谈一个小时话,不懂的好问你;二是我要到生产一线,与工人同志们同吃同劳动,了解情况,体验生活。”
想起局领导叮嘱自己,一定要保证郭小川同志的绝对安全,脸上露出为难之色。
郭小川笑呵呵地说:“小苏,你不让我上山,我和群众怎么接触?”
苏万成找到仓库保管员,给他领来胶皮靰鞡、劳动布工作服、狗皮帽子。又叮嘱食堂的师傅给他每天蒸两个白面馒头上山吃。
第二天,早上六点多钟,郭小川高兴地和工人们一起上山去观察工人们地采伐、归楞。中午吃饭时,看到自己带的饭与工人的不一样,他着急地问:小苏,这是咋回事?他知道“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国家还很困难。当了解到工人每月七斤白面、一斤大米、六两油时,一再叮嘱苏万成,我要和工人们一样、一样,同吃同住同劳动!
晚上,看着劳累了一天的伐木工人在工棚里,烤着烧红的火炉子,光着膀子坐在床铺上,用大瓷碗喝酒。他情不自禁地与工人们拉起家常。当听说酒是劳动保护品,好奇地问:“都会喝酒吗?最多能喝多少?”听到工人回答:“都会,最多能喝斤八的,喝酒取暖。”他若有所思地笑了。
或许就是那一时刻,林业工人的乐观、粗犷、豪放、积极、向上,深深地打动了郭小川,点燃了诗人创作激情与灵感!《青松歌》、《祝酒歌》已在诗人的脑海里喷薄欲出!
郭小川每天早起,同工人们一道上山,跋涉在没膝的雪地里,看伐木、打枝桠、造材、集材;看工人把木材推进冰雪槽道,原木在槽道里飞下山的壮观景象;去装车场,看工人怎样把木材装上小火车运向全国各地。夜里,一个人在油灯下写写停停、写写停停……
郭小川对苏万成说:“以前,我以为林业工人就是放树的。了解你们的生活,很震撼,林业工人了不起!”
苏万成说:“我也在观察他,就像个邻居大哥一样,朴实、亲切。”
我有些疑惑地问苏老:身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郭小川为什么单单选择来新青林业局?为什么选择来金林林场?
苏老朝我会心地大笑,说:“郭小川体验生活,是经林业部慎重研究考虑,指示黑龙江省森工总局选定的。为了适应我国经营林业,新青林业局上下大胆改革,不断探索,闯出了一条适合中国林业生产发展的新道路,形成了以企业改革而闻名全国的《新青经验》,被誉为“东北、内蒙古林业企业革命化的榜样,小兴岭的红旗”。再说金林林场,有句顺口溜:树是摇钱树、水是养魚湾、地上米粮川、地下有金砖。我想,一定是林业工人不畏严寒、吃苦耐劳的艰苦奋斗精神;抢挑重担、争作贡献的顾全大局精神;知难而进、奋发向上的负重自强精神;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开拓进取精神,这种‘红松精神’深深地吸引和感动了郭小川!”
话音未落,苏万成起身从卧室拿出一个精致小盒,小心翼翼打开。我的眼前一亮,肃然起敬。原来是“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苏老1959年曾作为劳动模范,有幸受邀参加过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全国群英会!
在金林林场,郭小川深入生活了短短地七天六夜,返回新青林业局招待所。局党委书记李岩用本局酿造的都柿酒招待他,作陪的有副局长王爱华、党委副书记钱树中、宣传部长于济章、团委书记李玉臣……大家谈着喝着,气氛异常热烈。郭小川非常高兴,诗兴大发,为了给大家祝酒兴,他拿出在金林林场创作的《祝酒歌》初稿,即席朗诵起来……
1963年2月,《林区三唱》一经公开发表,轰动了全国。
一个诗人与一片莽莽林海的情缘;一部作品与一座城市结下的挚爱;镌刻在林区几代人心上的《林区三唱》,讴歌着永葆青春的“红松精神”,树立起了“共和国不会忘记”的历史丰碑!
告别苏老返伊的路上,眼望小兴安岭层林尽染的五花山色,脑海里不时闪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深深地为郭小川《林区三唱》中《青松歌》真诚地总结与赞叹而折服。
“小兴安岭哟/是青松的故土。咱们小兴安岭的人啊/与青松亲如手足。一样的志趣/一样的风度/一样的胸怀/一样的抱负/青松啊,是咱们林业工人的形图。”
《青松歌》中这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的诗句,仿佛战鼓般地警醒我们,时刻牢记习总书记“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的特指要求,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大的干劲,继往开来,迎难而上,砥砺前行,让“红松精神”迸发出了时代的光辉,薪火相传!
(作者系黑龙江林业报 伊春日报 伊春新闻网记者)
记者白铁滨采访苏万成
祝酒歌 --林区三唱之一
郭小川
三伏天下雨哟,
雷对雷,
朱仙镇交战哟,
锤对锤;
今儿晚上哟,
咱们杯对杯!
舒心的酒,
千杯不醉;
知心的话,
万言不赘;
今儿晚上啊,
咱这是瑞雪丰年祝捷的会!
酗酒作乐的
是浪荡鬼;
醉酒哭天的
是窝囊废;
饮酒赞前程的
是咱们社会主义新人这一辈!
财主醉了,
因为心黑;
衙役醉了,
因为受贿;
咱们就是醉了,
也只因为生活的酒太浓太美!
山中的老虎呀,
美在背;
树上的百灵呀,
美在嘴;
咱们林区的工人啊,
美在内。
斟满酒,
高举杯!
一杯酒,
开心扉;
豪情,美酒,
自古长相随。
祖国是一座花园,
北方就是园中的腊梅;
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花香呀,
沁满咱们的肺。
祖国情呀,
春风一般往这儿吹;
同志爱呀,
河流一般往这儿汇。
党是太阳,
咱是向日葵。
广厦亿万间,
等这儿的木材做门楣;
铁路千百条,
等这儿的枕木铺钢轨。
国家的任务是大旗,
咱是旗下的突击队。
骏马哟,
不用鞭催;
好鼓哟,
不用重锤;
咱们林区工人哟,
知道怎样答对!
且饮酒,
莫停杯!
三杯酒,
三杯欢喜泪;
五杯酒,
豪情胜似长江水。
雪片呀,
恰似群群仙鹤天外归;
松树林呀,
犹如寿星老儿来赴会。
老寿星啊,
白须、白发、白眼眉。
雪花呀,
恰似繁星从天坠;
桦树林呀,
犹如古代兵将守边陲。
好兵将啊,
白旗、白甲、白头盔。
草原上的骏马哟,
最快的乌骓;
深山里的好汉哟,
最勇的是李逵;
天上地下的英雄啊,
最风流的是咱们这一辈!
目标远,
大步追。
雪上走,
就象云里飞;
人在山,
就象鱼在水。
重活儿,
甜滋味。
锯大树,
就象割麦穗;
扛木头,
就象举酒杯。
一声呼,
千声回;
林荫道上。
机器如乐队;
森林铁路上,
火车似滚雷。
一声令下,
万树来归;
冰雪滑道上,
木材如流水;
贮木场上,
枕木似山堆。
且饮酒,
莫停杯!
七杯酒,
豪情与大雪齐飞;
十杯酒,
红心和朝日同辉!
小兴安岭的山哟,
雷打不碎;
汤旺河的水哟,
百折不回。
林区的工人啊,
专爱在这儿跟困难作对!
一天歇工,
三天累;
三天歇工,
十天不能安生睡;
十天歇工,
简直觉得犯了罪。
要出山,
茶饭没有了味;
快出山,
一时三刻拉不动腿;
出了山,
夜夜梦中回。
旧话说;
当一天的乌龟,
驮一天的石碑;
咱们说:
占三尺地位,
放万丈光辉!
旧话说:
跑一天的腿,
张一天的嘴;
咱们说;
喝三瓢雪水,
放万朵花蕾!
人在山里,
木材走遍东西南北;
身在林中,
志在千山万水。
祖国叫咱怎样答对,
咱就怎样答对!
想昨天;
百炼千锤;
看明朝:
千娇百媚;
谁不想干它百岁!
活它百岁!
舒心的酒,
千杯不醉;
知心的话,
万言不赘;
今儿晚上啊,
咱这是瑞雪丰年宣誓的会。
1962年12月记于伊春
1963年2月1---28日写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