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院校 > 美育≠专业训练(组图)

美育≠专业训练(组图)

2019-12-24 09:52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蔡梦,郭威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什么是美育?美育即美感教育。美育的对象是谁?在我国,其对象主体就是国家数以亿计的青少年学生。当前,围绕美育政策和理论层面的探讨很热烈,而同时,也需直面美育发展的现实问题——美育实践如何开展、美育师资从何而来。这两者应是美育落在实处的关键所系。

美育的关键还是“怎么做”

我们必须重视美育的三对关系——美育理想与美育现实、美育理论与美育实践、艺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这三对关系分别从美育政策、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者三个视角出发认识和定位美育。这也必然促使我们去思考:应该如何推动美育事业一路持续向前发展。

3ce394190aa74e9b83d070021ccbd9dc

回望历史,中国历朝历代不乏对美育力量的关注,美育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到近代,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美育理论家,也包括当代众多美育研究机构庞大的学者群体,积淀了可观的美学理论,几乎有了成体系的理论认识。但是,纵观现实,坐而论道者多,致力美育实施者少。而其实,美育蓝图要勾画,美学理论要研究,但美育实践更要重视。谈美育不能仅停留于理论探讨或满足于发表成果,还一定要让眼睛向下看、向外看,才可能看清美育实践第一线,看到教学领域面向的所谓“美感教育”现状如何。实际地讲,我们当前的美育实践还远远不够,美育师资整体偏弱,还远未将美育融入青少年学生群体的实际之中。所以,要实现美育发展的宏伟理想,关键还是怎么做的问题。

不能简单搬用专业艺术育人模式

从门类来看,美育属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本质不同。但现实中,总有人不去厘清二者的区分,而简单搬用专业艺术育人模式。这种认识的偏颇就自然会导致教学行为的偏颇。最终,造成美育理想与美育实际存在着若干脱节,美育理论与美育实践难以恰当匹配。比如,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为提高青少年美育素质,规定了人人要学一门乐器,这种做法是将提升美育素质等同了接受专门艺术训练。此外,这种不正确的理念还催生出一批社会化艺术培训机构,引导着一批急功近利的学习者趋之若鹜地追求某种艺术技能学习。这些现象反映出,现实的美育实践仍然存在一些误区和盲点,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混乱和盲目。

通过学习一门艺术课程可以使学生的美育素质得到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提升美育素质等同学习一门艺术课程,尤其是必须接受一项专门严格的艺术技巧训练。换言之,美育不等同单纯的艺术技能训练,提升美育素质并非一定学一门乐器或接受校外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美育素质首先是艺术鉴赏力的高下,而提高艺术鉴赏力也不以演奏了多少部作品或考级达到什么程度为准;另外,人们也不可以断言不经历艺术专门训练或没有乐器考级的孩子就不能发展自身良好的美育素质而拥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

普通学校是美育实践的主渠道

所有孩子都应接受美育教育,从何获得且怎样获得就涉及一个“怎么教”的问题。一般而言,美育教育还不是专业性艺术院校的主体职责,因为专业化的艺术道路不是面向大众的。面向广大青少年群体落实美育,也不能倚重于专业化艺术技能的培养。从教育普及角度看,提升青少年美育素质应回归中小学课程学习。由此,各级各类普通学校才是美育实践的主渠道。因为它面对的群体比专业艺术教育面对的群体大得多,比社会艺术教育面对的群体也大得多。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