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北京文化对乡村的辐射作用
——专访北京画院画家谢永增
作者:陆旅星
谢永增,1961年生,河北深县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美术展览,曾获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银奖、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学术大奖、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铜奖、优秀作品奖等奖项,作品被多个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机构收藏,出版多部画集。
记者:作为北京画院的知名画家,您觉得北京最吸引您的是哪些方面?
谢永增:北京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她的文化氛围。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各种形态文化在此聚集,所以北京的文化概念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再加之厚重的历史积淀,使这座城市形成了别处难以企及的文化高地,由内而外地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又有谁不向往呢!
就我个人而言,2002年从河北衡水调到北京画院工作时已到不惑之年,对北京的认知与在此实际居住时间相比不成正比,某些方面的认知局限性很大。但就个人综合发展来说,北京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尤其是我所工作的北京画院,作为新中国第一家国家级画院,那是画家向往的艺术殿堂,走进来就等同于迈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我调进以后,明显感觉与在衡水不一样,视野开阔了,自我要求更高了,这让我的创作发生了很多变化。不仅如此,在画院工作也接触了很多以前不可能接触到的画界前辈,他们的为人和他们的作品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都是促进我成长的重要因素。
从大的方面看,北京是全国的首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中心,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一直特别重要。这里不仅人才聚集,而且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信息占据着各种媒体的空间,尤其是美术界,大大小小的展览,每天都有几十个。这种文化资源的集中程度是其他城市望尘莫及的。
记者: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您觉得北京的发展还有哪些不足?需要哪些政策方面的支持?
谢永增:在我看来,北京的一些人才引进政策既吸引人才又浪费了人才。就美术界来说,一方面,大家都渴望到北京工作学习,感受北京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许多来北京的都是行业翘楚,被挖到了北京,造成地方美术领头羊的缺失,影响了各地艺术的发展,但很多从各地集中到北京的创作人员又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北京文化资源和人才的高度集中,也造成了一些文化活动扎堆。最明显的是,外地画家做展览都要以在北京办展为荣。但到底有多少人会去看这些展览呢?北京每天要开大大小小几十个展览,去现场参观的人数可能还没有展厅里挂出作品多。北京人口虽多,但并不是人人都有那么多时间流连于展馆,再说展出的作品中优秀作品的比例也并不高。艺术创作不是工业产品,优秀的作品永远不会扎堆出现,扎堆现象其实是浪费了很多资源。
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应有其作为中心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艺术家不能只在北京这个圈子里活动,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北京,北京的艺术家应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带动作用,影响全国各地文化氛围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