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2019年12月21日下午,“动情:1949后变局中的情感与艺术观念”大型群展在北京中间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苏伟担任策展人,黄文珑、钱梦妮、孙杲睿任助理策展人。这是本项目的首次呈现,展览聚焦于1956-1957和1961-1962两个相对宽松的历史时刻以及当代艺术中的观念主义形成的时期,并借此呈现内在于“情”的历史的若干片段。
“情”是启动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乌托邦幻灭后荒原上的回声;是感情,也是行动;是摆荡在生活与创作、抒情与激情之间的个体的写照;是自我耽溺,也是理性中的一股动力。展览旨在讨论“情”作为一种存在于国家与个人、公共与私人、政治与艺术之间调动性的力量,描述“情”在上下之间、我与他者之际扮演的勾连、调和、批判的角色。
这个研究性展览以“情”作为主线,回看社会主义时期美术较少关注的一个层面,并审视其与今天当代艺术创作的关系和对话。在50、60年代重新铭刻时间之际,社会主义美术中的“情”被剥夺也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含义,并在美术思潮的不断变革中折转浮沉。一己之“情”的消隐,“情”与革命的因缘,小“情”与大“事”的张力,留“情”的政治内涵,这些线索成为本次展览重点探讨的对象。中间美术馆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美术的整体框架中连续与不连续的辩证,并在艺术创作者、无名者与群体、民族、国家之间,激活复杂和动态的叙事,形成一种与今天我们所处所是对话的思路。
一层展厅展览现场
古元 《教堂》 30×20cm 纸本水彩 1961
吴冠中 《秧苗》 27×37cm 纸本水彩 1959
李斛 《静物》 19.2×28cm 纸本水彩 1950年代
孙宗慰 《天津新港》 55×70cm 布面油画 1954
戴泽 《鹿寨英山钢铁厂》 70×87cm 木板油画 1959
郑君里导演 《枯木逢春》 1961年电影
伴随着艺术内部不断发生的机制、话语和观念的变革,“情”在1949年之后的中国艺术中重新出场,又在80年代后艺术世界的新面貌中化身为不同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艺术中关于创作、人性和时代之间的普遍性问题,如何借由“情”,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延宕和自我定义;当代艺术中“情”的过时与转化,如何与观念艺术实践之间形成可对话的空间?通过这两个子问题的展开,将“情”作为一种对位,分析其对于革命、启蒙、全球化等等统摄在中国文化进路上的话语的批判。
这是一个有着浪漫名字却并非浪漫的展览,它的研究性值得深入探索与展开。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4月5日。
参展艺术家:
陈勃、陈劭雄、陈映舟、戴泽、董钢、方璐、古元、韩勇、洪浩、胡善馀、李斛、李桦、李瑞年、梁锡鸿、刘川、罗尔纯、马六明、马秋莎、倪贻德、秦宣夫、石志民、隋建国、孙宗慰、唐蕴玉、唐遵之、王合内、王济远、 王临乙、王鹏杰、王琦、魏德忠、吴大羽、吴冠中、吴印咸、武德祖、薛子江、颜磊、杨涛、杨雨澍、叶六如、袁毅平、曾景初、张安治、张英洪、张正宇、赵文量、祝大年、宗其香
美术馆二层展览现场
唐蕴玉 《初春的林间小路》 37×28cm 纸本水彩 1958
唐蕴玉 《长安早春》 28×37cm 纸本水彩 1958
吴大羽《无题241》、赵文量《秋树》、杨雨澍《紫竹院,桥上》
吴大羽 《无题175》 39.4×27.8cm 纸本蜡彩 约1950
祝大年 《苗族二条》 78×62cm 工笔重彩 1970
毛羽导演《球场风波》 1957年电影
展览三层空间
马六明 《无题》《某天》
方璐 《超月之秘密》 单频录像 48分45秒 2015
马秋莎 《从平渊里4号到天桥北里4号》 单频录像 7分54秒 2007
杨涛 《喷泉》 70×60cm 布面油画 2019
韩勇 《豆妈妈》 60×50cm 布面油彩 2011
隋建国 《素描草稿手卷》 1500×60cm 硫酸纸上墨水 2006-2007
陈劭雄 《视力矫正器3》 双频录像装置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