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贴年画曾是中国传统年节必不可少的年俗。虽然过年贴年画的习俗现在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年画的历史还在延续。从第一张成熟的年画开始至今,年画在中国有着上千年历史,不曾中断。
农历鼠年临近,以年画为主题的展览“承古萌新 瑞霭迎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年画展”今天(12月27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幕。展出两馆所藏全国各地年画精品87组,内容涵盖全国27个年画产地的年画流派和典型作品,其中,“老鼠娶亲”即是其中一例,也是各地年画惯常表现的主题。
在这些展品中,既有声名远播的杨柳青年画、桃花坞年画、杨家埠年画、绵竹年画、上海旧校场年画,也有平日里难得听说,难得一见的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的年画。
《玉堂富贵》,清代(苏州桃花坞陈同盛彩色套印)
《喜庆祥瑞灯画》,清代 (苏州桃花坞 彩色套印)
87组年画迎鼠年新年
年画起源于民间过年时张挂门神和桃符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汉代年节就有在门上画门神的习俗。至隋唐五代出现了手绘的年画样式。北宋以后,随着年节习俗的发展,加上雕版印刷术的推广应用,年画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后人将其称作“木版年画”。木版年画的产地遍布全国,南北年画各具风格。最负盛名的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的木版年画,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