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永乐七年(1490年),明成祖朱棣在昌平修建陵寝,并派军队驻守,需要运送大批建筑材料和军粮。这些东西是由通州沿温榆河上溯到沙河巩华城的奠靖仓收纳,再转交驻军或居庸关军仓的,同时商船也可沿温榆河直达安济桥下。
清代驻军多集中在清河镇附近,清河是温榆河的支流,它由西向东,在今朝阳区沙子营汇入温榆河,这些驻军的军粮也是从通州沿温榆河直达清河镇东南的本裕仓,直到晚清同治年间才停止。
除了漕运,温榆河也是解决皇家园林湖泊的主要水源。北京建都后,城址一再向北迁移,目的就是要借助温榆河上游的水源。元明两代在设计、规划都城时,都有意将温榆河的支流之一高梁河圈入城内。温榆河还是辽、金及元、明、清五个朝代帝王北巡的必经之路,一路上留有众多行宫、驿馆及驿站。以前昌平又叫榆河驿,其东南有“海子”,泉水四季常温。现在,这些温泉已经开发成旅游休闲或度假、疗养的胜地。
北京的成长过程始终贯穿着温榆河温和慈爱的滋养,这条“富河”不仅沟通了北京城与燕山龙脉的联系,京杭大运河里更延续着她醇厚的血脉,而通州便是这血脉上一个重要的结点。
京杭大运河输送各种物资远道而来,而通州便是进入北京城的东大门,是第一个物资接收站。
老北京人都知道这么一句话:“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可知道这句话的人却并不一定知道南通州和北通州到底指哪里。实际上,南通州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江苏省直辖的南通,而北通州就是北京东郊的通县,现在叫通州区。通常,一个南通州人身在外地,一般会说自己是南通人,北通州人在外地也往往会说自己是北京人,所以,知道南通州和北通州的人也就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