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政治改良的康有为最终却成了保皇党领袖,良为可惜;然而观其书法、书论,似乎没有一丝守旧的味道,他别开生面,傲立潮头。
一、人物生平
康有为(1858——1927年),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西樵山人、游存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
康有为出身士宦家庭,世代为儒。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 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2年,他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落选。南归途中经过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1888年,在京参加乡试的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未果。1895年,三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闻知《马关条约》签订,于是发动1300多个举人再次上书。随后又有两次这样的举动,终于“帝感其诚”,同意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四处通缉维新派人士,康有为被迫流亡海外,在国外漂泊达16年之久,时刻担忧祖国的命运。变法彻底失败后,康有为开始周游列国。吴昌硕曾给他刻一枚印章:“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周游列国的颠沛经历,开阔了他的胸襟与学识。其学生众多,如著名的梁启超、王国维、徐悲鸿、刘海粟和萧娴等。
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知识分子,其性格具有两面性。在倡导维新运动和领导戊戌变法时,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性;民国初年与袁世凯同流合污,充当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时,却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
康有为治学颇多建树,仅著述就有700多万字。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创作,辑成《南海先生诗集》,其文采瑰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的政论文敢于打破传统古文模式,骈散结合,开梁启超“新文体”之先河。代表作品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