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来参加开幕式的领导、嘉宾合影
12月31日,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虽然深圳温度略有下降,但却挡不住众多嘉宾前往关山月美术馆的观展热情。作为关山月美术馆品牌展览“在路上”,此次以“共生”为主题整理呈现近20年来具有代表性的43个中国社区介入式艺术案例,拓展艺术边界,探讨艺术介入和城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艺术创作的多样可能。
展厅现场
“在路上”是关山月美术馆2013年开始的一项以青年为主体的当代艺术项目,通过提名、出版、展览和论坛等多种形式整理当代艺术文献。2013年~2017年为“在路上”的第一季,从媒介的角度切入,开启传统媒介青年当代艺术的田野调查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媒介的拓展性、综合性以及当代艺术发展对于艺术生产机制、存在空间乃至艺术概念本身都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2018年“在路上”结束了以媒介为线索的田野调查工作,进入第二季。第二季的活动策划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单一的媒介,而是从学术问题本身切入,并以当代理论的热点问题为线索,切入文献的研究和问题的探讨。
展出作品
第7届“在路上”以“共生”为主题整理呈现近20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社区介入式艺术案例。生物界的共生分为兼利共生、偏利共生、偏害共生、无关共生等多种形态,这多样的形态构成了生命体之间密不可分的结构关系。当下艺术生态中,艺术家与社区、社区艺术与艺术生态之间无疑也形成了多样的共生关系,并藉由这种关系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下艺术生态的结构关系和发展走向。
项目案例:鳌湖艺术村——一个充满社会生气的趣味综合体
项目案例:城市艺见——城市工业遗产-O回城市艺见-工业遗存在地创作 2018
此次展览通过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位学者、策展人、媒体代表提名,提交超过100个案例,经过组织委员会最终评审,选择43个案例作品最终呈现。从这些案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面对个人境遇、自然环境、地域习俗,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的多样探索。
项目案例:“地瓜社区”入口 周子书 2014年至今
项目案例:仇庄项目——约翰·考美林的“HI HA“ 复制品 李牧 项目实景摄影图 2013
策展人吴洪亮介绍说:“城市的发展对艺术提出要求,城市空间也是艺术的发生场,艺术家带着具有针对性的视角从城市生活的细微处入手,美化公共空间,以艺术项目调动居民参与热情,激发更具活力的城市生活。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是现代人的精神领地,基于互联网社群的艺术实践在底层逻辑和呈现形式都不同于传统样式。近年来,在文化旅游相关国家政策的指导下,西南、西北地区主动引进艺术项目,以艺术带动文旅经济,展示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同时,深圳作为中国新型城市的代表,聚合了城市化过程中的旧房改造、社区文化、人员流动等话题,作为“共生”项目的特别单元,根植于深圳的艺术项目成为此次展览的亮点。
项目案例:蓝田计划——保育之钥-方所书店活动 2013
项目案例:卤味高清频道——《走失的团友》截图 2017年
在31日下午的开幕式上,深圳市美协主席、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首先感谢大家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齐聚关山月美术馆观展,同时回顾了该馆“在路上”这一品牌展览的发展历程,“如果按照‘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艺术理念,让后现代艺术走下神坛,走向日常生活的介入和思考的话,那么社区艺术则更加解放了艺术家的身份的束缚,让艺术走向社群,在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中发挥实际的作用,共建和谐社会。这是当代艺术的责任,更是美术馆和艺术机构的责任,作为一个国家公益的美术馆通过在路上这样一个活动,我们希望能够为艺术的历史做一份工作,留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当代艺术文献,我们也希望能够为青年艺术家和青年批评家提供一个展示他们实力,践行他们社会责任的平台,同时我们也希望和艺术的未来做一点努力,希望系列的学术活动能够给人们一些触动,激发人们的一些思考,提出一些新的可能。”
开幕式现场
深圳市美协主席、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在开幕式上致辞
据悉,此次展览首次启用“主题展+外围展”的方式,在关山月主展场之外,鳌湖艺术村、握手302、地铁美术馆、33当代艺术空间四个长期从事社区艺术实践的分展场,以期和美术馆内的文献叙事形成有机的结构关系,从而更加客观、生动地呈现中国社区艺术的面貌。此外,“青年批评家论坛”与展览开幕式同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