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的新星星艺术奖于12月24日如期而至,就好像每年等待一个艺术圈的节日般,让我们有所期待。诚然,新星星已经走过第十个年头,也许有人会问它还新吗?新!因为每年它总会有变化、有亮点,让我们在感受到不断涌入艺术圈新鲜血液的同时,体会到艺术圈的活力与艺术相关工作者的梦想。
今年新星星最大的变化是取消了了100位入围艺术家的群展,集中火力做海外学习成长计划;线上“新星星美术馆”微信小程序的正式启动,为艺术家的作品商业化提供了更多可能。而在颁奖现场,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精彩的环节,新星星将艺术界的“奇葩说”搬到了江苏卫视的演播厅内,嘉宾氛围AB两方,围绕科技、定制等方向展开了关于“艺术走进生活”这个命题的脱口秀辩论。
关于艺术到底该不该走进生活这个话题,其实一直是艺术圈圈子争论的话题。现场设立了两个阵营,A是影响一人,买单1000万元,A方代表是青年艺术家/南京艺术学院教师倪蓓蓓、《画刊》杂志主编孟尧、京东方副总裁/收藏家刘伟;B是影响一万人,每人买单1000元,B方代表是策展人林书传、新星星评委代表/策展人蓝庆伟、艾佳生活合伙人/品牌总监崔莉,李想担任辩论主持人。此次辩论,目的不是让AB观点决一雌雄,而是希望在一个开放而轻松的语言环境中,让艺术家与观众对艺术家群体有新的认识、对艺术有新的理解。现场的辩论既有高潮迭起的争论,也有幽默诙谐的金句,大家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陷入进深深地思考。
刘伟:艺术品需要专业化操作
刘伟首先发言,“我不是艺术家,我是一个想成为收藏家的人。关于今天的辩论我其实思考很久,从收藏的角度来说,艺术品的储存鉴赏、流转、商业化交易需要集中、专业的人来操作,因此我觉得作为艺术家来说,应该把我的作品交到我放心的人的手里。”“而艺术家与藏家两者之间的关联,如何表达诉求呢?一种如‘琴瑟和鸣、知音难求’的相互关系,如果通过几次的转达就很难维系。因此,我觉得这两者还是需要更加简单与纯粹地直接交流。所以说,我的作品给一个人最合适。”
当主持人提出刘总的想法会不会跟京东方提出的“在十年内让一亿人用上大屏”的愿景有所矛盾的时候,刘伟指出,“艺术家的原作交给一个人,而把他的数字版权交给京东方,让更多人可以在画屏上欣赏到数字艺术这种形式。”
崔莉:艺术更要服务于大众
崔莉作为B方代表从时间轴引入要素,即刻做出了反驳,“假如在文艺复兴时代我会选A ,但是在互联网、智能商业化的今天, 如果我通过我的努力一生影响一个人花一千万收藏了我的一件作品,那么我的作品只会流通在订阅号、朋友圈、拍卖会上面,这样的曝光率太低,不会是我想看到的情况,所以我会更想影响百万人甚至千万人去花一千元。这跟我们艾佳生活做的理念是一样的,我们给艺术家提供平台,给艺术家在年轻的时候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的作品商业最大化,让艺术走进生活,实现他们的价值,让艺术不仅服务于顶尖人,更服务于大众。”
对于艺术是否因为商业化的定制而被制式化而失去了艺术的真谛这个论点,崔莉说“买制式化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降低艺术的门槛,这样艺术家的作品可以被更多人知道。不是说艺术可以标准化,主要还是看一千万怎么给,是一个人给还是一万个人给,只要这种途径不要被商品化就可以了。”
倪蓓蓓:我更看重强关系
倪蓓蓓坦言自己在刚开始接到这次前来辩论的邀约时,其实有点没有搞清楚状况,但是今天她显然是有备而来,她以艺术家的立场出发,从三个方面阐述了A方的观点。“第一,艺术家在中国一人分饰很多角色,包括厂方、财务、助理、销售、社交等等,我可以跟喜欢的人聊天,但是不愿意为工作而社交,这样太累了。所以,我更愿意跟一个人打交道,他可以用一千万买我一件作品,证明他很有实力,但是我跟一万个人打交道会很麻烦,跟这一万个人按照这个程序所有流程再走一遍,很累,也失去了不自由 ;第二,我本身觉得B方观点就是一个伪命题,其实一千万个人每人拿出1000元这件事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这么平均的概念,因为艺术家在不同时期,利用不同材料创作,就会产生不同的价格。除非一种情况,不是艺术家的直接生产品,而是通过中间方制作的艺术衍生品,才会有平均化的情况出现;最后一点,从经济学、利益绑定的角度说,跟一个花一千万买我作品的人绑定,这证明他是有经济实力的,这个时候他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机构。假如藏家定在一个人身上,那么他会关注艺术家的任何情感波动,因为这都会影响到升值情况,他们之间的关系长久而稳定。再者说,每个人花1000块钱这件事,在艺术圈一千块的概念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只相当于一块钱。艺术品属于奢侈品以上的投资,花一千块不能证明你的实力。表面上有一万粉,其实都不是艺术家忠实粉丝。这里面有一个强关系弱关系,我作为艺术家更看重强关系。
林书传:“新星星美术馆”小程序实现了我们的观点
“其实对于这个话题,我是持中立意见的,这里面艺术家的概念很模糊。而且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很奇怪的逻辑,认真就输了。艺术本来就是非标准的,标准化就不好玩了,因此不能标准化、套路化操作。从婚恋逻辑来说,尤其对于男性艺术家,一次性给他一千万是有风险的,因为很有可能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钱就不是他的了。如果慢慢有更长线的方式,应该会比较好。但是如果我是艺术家的话,我觉得这两种方式我都愿意,有收入终归是好事。”
最后,林书传站在B方的角度做了总结性发言,“但是我要说,其实我们B方赢了,为什么呢?因为当你打开手机,扫描现场的二维码,新星星线上美术馆小程序,就完全实现了B方观点。”
孟尧:做不做好的艺术家是更本质的问题
接着林书传的观点,孟尧有感而发,“林书传刚说的一句话‘认真就输了’,我觉得有道理。这跟我们今天的辩论同理,谁赢了其实就输了,我们做艺术不谈输赢。对于今天的辩论方向的AB面,我其实比较随遇而安。我认为命题不重要,谈什么才最重要。艺术家很懒,在不影响精力的前提下,有收入是最好的。艺术家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创作作品上,这事儿很重要。好像我们的主办方新星星做了十年,他们就是在帮助与支持艺术家的,艺术家需要主动创作、被动接受帮助。我们看中艺术的力量,而不是金钱的力量。金钱因为艺术更有光彩,艺术因为金钱的证明更有价值,这是双赢。”
对于一个艺术家是想默默无闻创作,还是走在街上被很多人认出来这个问题,孟尧表示,“艺术家是否要做曝光率的明星,不是他最该关注的事情,他要做的是影响那个真正喜欢她作品,跟他有共鸣的人,他们更需要懂他的人, 艺术家和艺术明星不能划等号。”
紧接着孟尧又补充道,“艺术家把时间腾出来创作,先能赚一千万就赚,即使赚不到,他也要做艺术的。这让我想到了林书传之前做的展览‘复调’,他提出了两个问题:如果你不成功还做不做艺术家;如果你成功了,你还是不是艺术家?我觉得提炼一下,用专业学术的角度来说,就是以后做不做好的艺术家这一点是更重要、更本质的问题。”
蓝庆伟:艺术家需要的是细水长流
现场的辩论一度进入白热化的状态,AB双方激烈地讨论,让现场观众也不禁跟着紧张起来。蓝庆伟则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缓和了现场的气氛。他主要从天价屯财与细水长流的经济收益的角度来说的,“我跟艺术家打交道比较多,他们花钱比较大手大脚,我认为一下子跟他们1000万是没有为他们着想、 不负责的。艺术家也需要新鲜感,得不到才是最好的,每天都有钱入账这种事,真是想起来就美滋滋。”
对于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探讨。不是要将这件事程式化,而是要让艺术品呈现出他们最大的价值,让艺术生态更加健康。在艺术行业里,一定会有AB两种艺术家的存在,你是艺术明星也好,是闷声发大财的人也罢,都是维持艺术生态平衡不可或缺的存在。但不论这些艺术家在哪里,是谁,你认识与否,作为生活在互联网新时代的我们,都值得跟艺术接触一次,你会发现跟体会到不一样的生活感受。这其中可能会引发共鸣,让你自此爱上艺术,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都要做认真生活的人,可以应对生活的苟且,也能仰望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