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 佛像螺发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 北魏末至东魏初
2、主尊的肩部为溜肩,这种造型特征是在北魏永安年间之后出现。但胸部平坦,腹部开始微微隆起与东魏天平三年(536年)邢长振造像主尊体态特征相同。
3、佛衣为双领下垂式袈裟,为东魏时期流行的佛衣样式。虽然这种佛衣在北魏永安三年(530)贾淑姿造像上已出现,但是这件造像的佛衣已经变得很轻薄,与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的东魏天平三年(536年)尼智明造像[10]主尊非常相似。
4、主尊头光为三层纹饰带,表现形式为雕刻加彩绘,这与北魏太昌元年(532)比丘尼惠照造像、北魏永熙二年(533)佛菩萨三尊像中的主尊头光是一样的,是北魏末常见的样式。
B、菩萨特征:
菩萨束发,上身坦露,着披帛,下身着裙的形象与北魏永安年间至东魏初的菩萨特征是一致的。菩萨胳膊已经从身体中分离出来,衣服变得轻薄,身材较为修长已出现东魏初菩萨造像的特征。
C、背屏纹样:
飞天为高耸的束发,上身坦露,下着裙,以及裹足的形象为北魏晚期飞天的形象。火焰纹为背屏图案的地纹也是北魏晚期的特征。但顶部的倒悬飞天,一手接佛像头光的形象是未有的,而倒悬的飞天姿势在纪年造像中,至迟到东魏天平三年(536)才出现。
D、背屏形制
背屏与基座分开,这种形制为北魏永安年间之后出现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背屏虽然为莲瓣状,但是底端不是左右对称的U形,而是整体呈T字形。这与临淄出土的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北魏永熙三年(534)法义兄弟等二百人造像[11]形制一样(图十三),而这正是背屏式造像由北魏晚期向东魏初过渡时期的特征。而这与此时期出现倒龙形象较小,所构成的图像形制是相一致的。随着东魏时期倒龙的形象逐渐变得高大威猛,莲台也较为复杂,为了更好的凸显龙衔莲花的特征,需要在造像上占有更大的空间。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背屏式造像底端从T字形向U型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