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2020 “鼠”趣横生(组图)

2020 “鼠”趣横生(组图)

2020-01-16 13:25 文章来源:文汇报  作者:王韧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从民间到宫廷,从乡野到都市;从承载民间信仰功能,到表现民俗生活、满足审美需求,再到成伦理、助教化,由“憎”变“崇”,鼠形象经过图像的形塑真实地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心理诉求。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诗经·召南·行露》)老鼠生性不可喜,以至于它的形象几乎很少出现在唐以前画家笔下,有著录最早的一幅鼠画《石榴猴鼠图》源自唐代的边鸾(北宋《宣和画谱》)。民间则不然,鼠画题材中,老鼠的造型因颇为迎合广大民众心理而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尤其在年画和剪纸中,夸张和拟人化的老鼠形象屡见不鲜,如“老鼠嫁女”(亦称“老鼠娶亲”)题材,在民间就广为流传。那么,老鼠的形象在人们的偏好中为何由“憎”变“崇”?作为独特的图像表现形式,这些老鼠题材的作品又折射出怎样的历史文化内涵?

想象的“老鼠世界”:民间年画“老鼠嫁女”年画是我国绘画中出现较早的一个绘画品种,远至汉代就已有新年门上贴画的记载,沈括在其《梦溪补笔谈》中讲述吴道子为唐玄宗绘钟馗事。吴道子得玄宗褒奖:“批曰:‘……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徧识,以祛邪魅,兼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胡道静著,虞信棠笔,金良年编:《胡道静文集·新校正梦溪笔谈梦溪笔谈补证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3-224页)后此钟馗图像经无数画工摹榻,在民间作为门神画受到追捧。可以说,年画真实地反映着百姓的现实生活和心理诉求,是文人画和宫廷画所代表的精英文化外的另一种文化现象。

其中,“老鼠嫁女”故事一直以来是年画呈现的一个经典内容,故事流布于我国、印度、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最初“老鼠嫁女”在印度梵文经典《五卷书》中仅为一篇宗教寓言性故事,清钱泳的《鼠食仙草》中则描写了完整的鼠婚场面,文末他提及:“按今邑中风俗,岁朝之夜,皆早卧不上灯,诳小儿曰:‘听老鼠做亲’,即以此也。”([清]钱泳:《精怪》丛话十六,见《履园丛话》,中国书店,1991年版)至近代,我国民间甚至还将正月十日至十二日作为“鼠嫁女日”,如:

(正月)十一日,夜不张灯;十二日,厨不动刀,谓之“鼠忌”。(清乾隆41年刻本陕西《临潼县志》)

(正月)十二日,名“鼠嫁女”,不炊米,谓之鼠忌,是夜家人息烛早寝。(清道光21年刻本陕西《榆林府志》)

(正月)十二日,夜不燃灯,燃则鼠啮衣。(清咸丰元年刻本陕西《澄城县志》,乾隆5年刻本《同州府志》同)

(正月)十日,名“鼠嫁’”。是夜,家人熄烛早寝。十一日,夜不张灯;十二日,厨不动刀,谓之“鼠忌”。(清光绪18年刻本《新续渭南县志》)

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里更是收录了二十余篇来自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山西、山东、云南、海南等地区的“老鼠嫁女”故事。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这些鼠形象和情节已经融入到我国民俗语境之中而具有本土特色。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