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的陵寝建筑算的上是把中国古代修建陵寝的技术推向了最后的高峰。它不仅对水文、地质、气候等各种因素进行了严格的考察,而且更注重山川形势,要求所选的环境能够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另外,清代陵寝更加注重建筑和周围环境的统一,在建筑本身的配置上,能与周围山川形势互相呼应,力求营造一个合乎理想的陵寝氛围。各个陵寝的选址和营建,无不考虑龙、砂、穴、水、明堂、近案和远朝的相互关系,使背后龙山重岗、开屏列帐,陵区负阴抱阳,左右护砂,环抱拱卫,藏风聚景,前后对景,遥相呼应,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造就了一个理想的风水宝地。
清东陵的15座陵寝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进行了设计排列。顺治的孝陵位于金星山和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这个位置可以说是显示了帝王的至尊地位,整个陵区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山川景物,都由这条轴线所控扼。
其它皇帝的陵墓分别排列在孝陵的两边,形成了一种儿孙陪伴在父祖身边的格局,是为了体现出以长者为尊的思想观念。与此同时,皇后的陵寝和妃子们的陵寝都建在她们本朝帝王的陵寝旁边,这也能体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隶属的关系。另外,皇后陵寝的神道和皇帝陵的神道是相接的,而各朝皇帝陵的神道又都和整个陵区中轴线上的孝陵的神道相接,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枝状系统,表达了生生不息、国运绵长、江山万代的愿望。
清朝皇帝的陵寝,分别有三处,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在中国历史上,一朝分陵达三处,清代是唯一一例。自从入关后的第一位清帝顺治在昌瑞山确定了清东陵的第一个陵穴之后,过了20年,第二代康熙皇帝在顺治的孝陵东南方向又建了景陵。又过了40年,第三代雍正皇帝却将自己的泰陵建到了京西易县的永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