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知识分子的生活笼罩在悲观主义的阴影下,随后在 1930 年代,又陷入绝望境地,而战后存在主义即产生于这种绝望。如果上帝存在这种说法仍然是真实可信的,那么这一定是一位在不合情理的宇宙中残酷的、不可理喻的上帝。
黑格尔
1770-1831
存在主义通过重新肯定主观的个人主义,回应了黑格尔所强调的事物的理想、抽象和“本质”(essense)的道德缺失,以及现代生活的去个性化。个体无论因为心存疑虑而受到怎样的折磨,他或她至少都会感受到完整的自我存在,尼采曾建议道,“品读自己的人生,从中解读生活中的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