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履《华山图册》第九开 故宫博物院图
该图册是他登华山后立即画的,数量竟达60幅之多。画里描绘了人们辛苦登山的身影(包括画家自己),风景反映了实地的景观,向观众传达了旅行的实际感受。这不是缥缈的卧游梦,而是一幅更强调记录现实旅行的作品。这种被称为纪游图的山水画在明代很流行,文人以此来记录他们的旅行。
促成这类主题发展的一大因素就是经济的发展,奔波不再只是为了赴任或行商,在明代以享乐为目的的旅行成为可能,并且十分流行。这种倾向在江南经济复苏、发展的明代后半期尤为明显,很多人都走出家门,到各地的名山名胜游玩。其中就出现了徐霞客这样的人,他游历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从北边的蒙古草原到西南的云南贵州,留下了许多记录、游记。在这样的时代背下,为记录自己或朋友的大小旅行而创作的纪游 图得到了蓬勃发展。
游记与纪游
文人一出门旅行,就会在各地吟诗。其中名气大的诗歌会被刻在岩石上,下一个来的人会在这首诗的基础上再咏诗。当然,名诗就算不刻在石头上也会被人们传唱,还有那些有关当地的历史传说,也是吸引游人的地方。一个地方之所以成为名胜地,让人想要一游,都要归功于有关该地的诗歌、文学或历史故事。完全不加人工修饰的自然成为风景观光地是比较后来的事了。不管怎么说,在中国想要赞美自然,必须同时鉴赏该地沉淀下来的历史和诗词,也就是说需要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欣赏。
文人在游玩后会留下诗词,也就是旅行游记。纪游图是通过绘画记录旅行,而非文字。就像今天我们拍照留念一样,视觉记录比文字记录更直观易懂,也更受欢迎。文人画家在吟诗赋词后留下绘画记录是十分自然的事。然而,虽说当时享乐旅行越来越流行,但像徐霞客那样冒险旅行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一般的纪游记录的都是身边的江南风景地,是小小的旅行。苏州郊外的名胜地虎丘、天平山、灵岩寺、天池石壁、支硎山、 太湖洞庭山、石湖、苏州对岸的张公洞等地,多次出现在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