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对粮食是很看重的,早在金代就开始兴建粮仓,京师内外和通州都设有仓群,习惯上称京、通二仓,都是京师太仓的一部分。
元代正式定都北京,皇室宗亲、文臣武将等各种人在京城聚居,每年消耗的粮油等物数量是十分惊人的。为了满足皇室和达官显贵奢侈的消费需求,郭守敬率领军民工匠修筑了通惠河,拉直了元大都这匹骏马的缰绳,从此,江南的粮米源源不断地通过通州枢纽运到北京,存放在东城的官仓里。
上个世纪50年代,有人在雍和宫旁边挖出一块元代“京畿都漕运使王德常去思碑”,碑上写着:至正15年(1355年)京师有仓54座,存粮百万石。北京现在还有不少带“仓”字的胡同、街巷,也是那时候形成的。
明成祖取得皇位后,定都北京,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规划和改造,将通惠河南北向一段河道圈进了东皇城墙之内,从此,运粮船进不了城,只能停泊在通州张家湾。
卸下的粮食再由陆路从朝阳门(就是元代的齐化门)进城。以前讲过北京的城门除了有门的普遍功能之外,还有它自己独特的用途,比如西直门走水车、东直门走柴炭车、崇文门走酒车。而往京城里运粮的车,就是走东面的朝阳门。当年在朝阳门门洞北侧的墙上,镶着一块石板,上面刻着谷穗,所以,朝阳门也叫运粮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