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十三仓是北京赖以生存的根本,那么这些粮食又是从哪里卸下来的呢?那就是现在的东交民巷。
大家都知道,东交民巷跟外国公使馆有关系,却很少有人知道它更跟南粮北运密切相关。这条北京城最长的胡同,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马可波罗来中国的那个时期,也就是元大都建成初期。
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的故宫,更没有天安门广场,有的是一条长长的街道,名叫“江米巷”。这条街全长有6.5公里,是当时商贾聚集和驻留的主要地段。为什么叫它“江米巷”呢?
元代时,江米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到大都城南郊。皇城的东墙外原先有一条水路,水流经东单南的船板胡同一带,再注入通惠河。南来的运粮船一部分继续航行到积水潭,还有一部分就直接停泊在城外的船板胡同附近,就近卸粮售卖,街道两侧也建了很多贮藏粮米的仓库,于是,这里就逐渐形成一条自东向西的繁华长街。
另外,元时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的税务所和海关也都在这条街上。北方人管南方的糯米叫江米,所以,久而久之这条长街也就被叫做江米巷了。当时,江米巷可以说是南粮北运的咽喉要道,也是除了钟鼓楼大街以外大都城最繁华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