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她是诗人笔下的桃花源 更是文人墨客心中的乌托邦(组图)

她是诗人笔下的桃花源 更是文人墨客心中的乌托邦(组图)

2020-04-21 10:53 文章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清 禹之鼎 《春耕草堂图》

[桃花流水]

在蕴含“桃花流水”意象的文学作品中,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可谓妇孺皆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吕氏春秋·仲春记》言:“仲春之月,始雨水,桃李华,仓庚鸣。”《礼记·月令》又言:“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先秦时期,桃花开始作为物候之像出现在文献之中,诸多史料的共同点,便是以桃树开花和雨水渐多作为春天到来的表征。

“始雨水”“桃始华”之所以给古人如此深刻的印象,其原因并不难理解:《山海经》中对于“河伯”的记载,以及《春秋传》中关于祭祀河神的叙述,都描绘了古人对水强烈依赖的现实。仲春之月,雨水渐多,经历了整个冬季的休农之后,人们对春季的到来翘首以盼。另一方面,桃花盛开于百花未放的清明前后,这很容易成为一种农耕信号,即汉代崔寔在《四民月令》中所说的“三月三日桃花盛,农人侯时而种也”。

人们在春季得到了现实需要的天赐甘霖,同时看到灼灼桃花带来的结子满枝的希望。这两种物候现象的自然重叠,让古人认识到“雨水”和“桃花”的出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桃花”和“水”获得了天然的姻缘,这便是“桃花流水”意象的最初意义。

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古人逐渐摆脱了对自然的原始依赖,“水”“桃花”这两种元素也就不再以零散的面貌为人所识,而是上升为一种观念,以结合的形式出现在西汉的文献当中。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