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自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引进艺术品拍卖后,便吸引了海内外众多藏家的眼球。因为艺术品拍卖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易方式,其实质是一种充分利用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的艺术品交易方式,是买卖双方通过专业的中介企业——拍卖行,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里,由买方以价格竞争为手段,以价高者得为原则,以落槌成交为形式的买卖活动,它有别于古玩市场上个人之间的成交。尽管只有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但缔造了无数的神话故事,更有说不尽的投资收藏话题。
笔者就先从1993年上海举办的“朵云轩首届字画拍卖会”谈起,这一场字画拍卖会在当时很多行内人眼里,具有“中国艺术史上里程碑的意义”,主办方请了谢稚柳敲下第一槌。在海内外买家踊跃竞投下,155件拍品最终成交835万元,当时国内藏家大多只是好奇地观望,举牌的买家大都是境外人士,香港大藏家张宗宪一人共买下价值200多万元的拍品,约占全部成交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头号买家。其中第一号拍品——丰子恺5平尺的《一轮红日东方涌》被他以11.5万元拍得,创下当时丰子恺作品的最高价,这个价格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是站在今天回头看,似乎捡了一个大漏,不得不佩服当时张宗宪的胆识和魄力。
封面作品是张大千的《晚山看云》立轴(1946年作),以143万元创下当时第一高价。谁又会想到2009年上海天衡再度推出时成交价为1792万元,5年后,也就是2014年上海嘉禾第三次上拍此作,获价高达2875万元,21年价格翻了20倍。
图1 《秋江月雁》
更有趣的是陶冷月的精心之作《秋江月雁》(图1),约12平尺,估价7.5-8万元,居然无人问津,出现流标。之后藏家拿到香港市场去拍,2001年苏富比以13.2万港元成交(折合人民币约14万元),2012年这件作品又回流到中国嘉德,成交价高达575万元,创下了陶冷月作品的市场新高,着实让人惊叹不已。
话题再转向北京翰海和中国嘉德,它们都比朵云轩晚一年举行首拍。像徐悲鸿四尺整张《立马》在翰海首拍以26.4万元成交,徐悲鸿的这类作品在2000年之后动辄数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而李可染的大幅《井冈山》估价70万—90万元,在翰海首拍上出现流标,潘天寿的大幅《丹岩松鹰》估价60万—80万元,同样流标。这些现在恐怕都是上亿元的重量级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