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华文明逐步建立和发展的一个基础要素就是“阴阳”。古代先贤仰观俯察、取类比象,抽象归纳出“阴”、“阳”这两两对应、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两个范畴,形成“阴阳”的概念。诚如《老子》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随着对对阴阳认识的深入,而形成阴阳论,并进而引申出一系列涵盖众多领域的阴阳知识。概而言之,篆刻艺术的镌刻方法无非阴刻和阳刻两种,篆刻作品的呈现形式也无怪乎阴文、阳文和阴阳文几种,所以篆刻这门艺术很好地体现中国哲学的阴阳精神。赵海明深谙中国哲学中的阴阳关系,善于处理篆刻作品的阴阳对比和转化。他的篆刻整体风格应该属于阳刚一路,但认真审视、品味,其实是“刚健含婀娜”,他把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发挥得恰到好处。他曾说:“一方印石,第一笔(刀)落下,从无到有,决定了全篇的章法定式。计白当黑,黑白颠倒,其‘白’非绝对静止之空洞无物,实书法篆刻所特有之审美思维,章法之精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