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八
图九
图十
与此同时,羊八井寺菩萨装无量寿佛〔图四〕和绿度母等大像绘有巴扎边缘的背光〔图六〕,也同样出现在贡嘎寺集会大殿原回廊萨迦派喜金刚本续传承祖师〔图九〕和《如意藤》本生故事的主尊佛像〔图十〕壁画之中。二者的处理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其中显著的差异是,绿度母像的头光和身光边缘都装饰巴扎纹样,但贡嘎寺壁画只有头光如此装饰;相同之处是,羊八井寺壁画由立柱支撑饰有拏具背光的做法〔图四〕,在贡嘎寺壁画中同样可以看到:如萨迦班智达及其二弟子像顶部带巴扎纹样边缘的拱形背光直接与两侧宝座中饰有双龙的立柱相接〔图九〕。同样,回廊大威德金刚殿殿门右侧《如意藤》本生故事中释迦牟尼佛主尊像的背光,也由双立柱及其上带巴扎纹样边缘的背光组成〔图十〕。
鉴于羊八井寺壁画现存遗迹有限,且保存较差,尤其是色彩难以与贡嘎寺壁画进行全面深入的比对,从有限的资料仍可得知:贡嘎寺与羊八井寺壁画关系密切,不过难以对其性质做出明确的判断。究其原因,曼拉顿珠与钦孜钦摩虽各自创立了不同的画派,但二者均同出一个师门,具有相同的艺术传统和背景,二者之间存在着共通之处,顺理成章。其次,羊八井旧殿现存作品的数量及其保存状况限制了二者之间全面系统的比较,难以藉此判明各自鲜明的特点。从总体上看,羊八井旧殿现存壁画与贡嘎寺壁画在风格上似乎差异大于相似。
小结
通过对文本和图像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首先,按照文献,羊八井寺创建于1503-1512年间,而非1490年或1503年,其中以祖拉康大殿为首的壁画出自曼塘派和钦孜派鼻祖及其弟子之手,与文献记载吻合。其次,现存旧殿内转经道壁画以千佛题材为主,间以无量寿佛和绿度母等主尊大像,其风格与曼塘派和钦孜派其他早期作品关系密切,应系羊八井寺创建伊始时所绘。第三,从现有材料虽难以准确断定这些壁画遗存的风格流派,但通过与萨迦寺藏曼拉顿珠真迹《释迦牟尼佛与二弟子》唐卡和贡嘎寺钦孜钦摩叔侄创作的壁画的比较可知,羊八井寺旧殿壁画似与曼塘派更加接近。第四,旧殿现存壁画为研究曼塘派和钦孜派艺术的早期面貌和历史提供了又一重要的资料。鉴于长期以来文献记载的缺失和传世作品的极度匮乏,曼塘派和钦孜派这两个西藏艺术史上极为重要流派的创始人及其早期面貌至今不清,羊八井寺旧殿现存的这批壁画因此显得十分珍贵,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文首刊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3期,原题为《图像与文本:西藏当雄县羊八井寺早期壁画遗存初探》,作者熊文彬(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李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卢素文(四川大学博物馆)。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原文注释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