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必位,1945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曾授予的“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曾任重庆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政协重庆巿第九、十届,重庆直辖一届、二届委员,重庆巿文联委员。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重庆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华龙网书画联谊会会长。西部画院副院长,北京京西宾馆书画院副院长,香港画院副院长。
杨必位曾十二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术大展,多次参加海内外各级展览,多次获奖。曾与吴冠中等六人在美国西雅图举办中国现代绘画展。多件作品被国务院办公厅、中南海紫光阁、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中央党校、毛主席纪念堂、京西宾馆、中国文联、中国美术馆、北京大学收藏。有的作品被四川美术馆、江苏美术馆、湖北美术馆、黑龙江美术馆、洛阳美术馆、深圳博物馆、青岛博物馆及日本三重县、山梨县府及日本原首相海部俊树收藏。是一位有影响的,深受社会关注的画家。
他的作品曾被收入《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天安门五十年珍藏画集》、《毛主席纪念堂珍藏画集》、中央党校《世纪辉煌》书画集、《现代山水画库》、《重彩山水画作品集萃》、《当代美术教学意象山水范画集》、《当代名家山水画稿》、《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精选》、《新时代中国画作品集》。以及在日本出版的《中国巨匠绘画作品集》、《现代中国美术大展作品集》等数十种大型精装画集。出版有《百杰画家杨必位作品精选集》、《中国西部名家作品选集》、《名画典藏·杨必位中国画作品集》等个人绘画专集。
杨必位曾经配合中国美术家协会,在重庆主持、组织过“徐悲鸿艺术大展”、“张大千画展”及学术研讨会,曾被聘为全国纪念香港回归艺术大展艺委员会委员,以及组织中国著名画家赴三峡慰问三峡建设职工活动。
如梦行吟
秀岚隐醉客,
幽林寂嘹鸦。
满目青山诱,
未识霜路狭。
采云入衫襕,
掬水濯眼荚。
忘怀归时路,
肆歌伴曦霞。
霜风育芳华 高野载菊香
——小记杨必位山水画的心路表达
杨必位先生是一位在画界富有影响力的画家,曾被中国文联授予“97中国国坛百杰画家”称号。他生活在苍翠葱郁充满生机活力的巴渝大地,长期领受着浩瀚长江、嘉陵江水的卓姿风釆,那别致多情的风物气象不但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审美趣好,也给他笔下带来了英英灵气,因此在观看他的作品时常给人带来风骨与气韵、笔形与墨韵交织所引发的无尽暇思。
为了达到以朴素的心灵去践履艺术的逸然清新,他不辞辛劳遍览名山大川,去不断吸吮着山川的氤氲,感受着自然的开合,在北山南水之间获得了更多的直觉感受,在南北文化的差异中认识到不同路径所引伸出不同的文化认识观,正是艺术家所能穿越的一条实现个性化特色之路。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过程中他不但开扩了眼界,打开了胸襟,尤其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梳理,更让自己的审美意愿获得了大幅的提升,从而他的图画也自然以丰满、自然、富有情意的舒雅气息而获得了社会的认同。
杨必位是一位在中国山水画家中非常注重个性表现画家,善于用审美的慧眼在自然形态中去发现富于特征性的审美元素,用规纳构成的语言将山水之质与笔墨之趣有机地融合在沉朴的气质与维妙的笔性表达之中,尤其在注重于对气势、气韵、气质的把握上有着自己深刻独到的体会,无不体现着他在继承、研究传统绘画中的心得再现。他以大胆落笔小心收拾见长,大胆落笔是通过松弛自由的笔性表现去重新解构自然物象,在随性自然的状态下让笔墨更具表现力,让自己的情绪与胆识跃然于纸上,这是一种由感情催生而出的富有灵气的闪耀,也是一种个性气质的体现。在图画的小心收拾上他注重于画面整体的调度,以冷静的思维去构建着图式的丰富性与严谨性,让图画中呈现出一种知性的修养及艺术的深度表述,让图画未沾染蛮横的粗野习气而更具有优雅的文化感。
他的作品常以意境的宏大去体现诗与远方,去表达心胸的宽广,所以在表现的山势中更注重于对整体画面的倾诉,对笔墨精神状态的把控;在细节的婉转与气韵的和谐上以富有个人特征的意笔去实现概括后的单纯性,并强调着对俊健风骨之气的理解。在绘画实践中结合运用着比兴手法,既注重于图画表现的趣韵而又不失去真性情,从而达到文与意,形与神的通贯。所以观必位之作让人联想到在完整厚实中常带有朴实的厚重的之美,带有一种北宋绘画的气息。又从笔墨的细节表现中会发现无处不充满着生动有趣的玄妙笔意,看似有意却又在不经意中充满着随机的趣味,常在看不透中蕴含着难以捉摸的妙然生机,甚而带来元代绘画中的几分遗貌取神的主动性与注重整体概括的冷逸特征,让作品中既有曲折感,又富有诗韵的概括,常笼照在庙堂的高贵及山野的朴茂之气中。
由于杨必位曾系统地梳理过中国传统绘画的流変历史,长期浸濡于对传统文化的研修,撰写过三十多万字的绘画专著《画眼春秋》由文艺出版社出版,因而在不断的求索与反思中对艺术本体的体会与感悟甚为深刻,并将其感受运用于自己的绘画实践之中,让自己的艺术思想与追求在图画中更好地体现,他将自己的追求目标锁定在对诗、书、画艺术的一统性及开拓“新文人精神”的表达上,去形成自己的艺术理念及形式特征,他认为这是未来中国新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川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杨圭言教授曾深有所感触地谈到:“每每看到必位的国画山水,心里总会被震撼了一把。其笔下的一沟一壑,一草一木、一水一石,是那么沉稳、浓郁、大气、遒劲、厚重、实在;既没有仙风道骨、虚无缥缈,也没有清奇乖张、虚张声势。在他的山水图前,我总感到如读着诗圣杜甫“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的诗句,领略着沉郁顿挫的诗风和意蕴……”
四川美术学院现院长,全国美协副主席厐茂琨教授也写到“近日翻看杨老师的《画眼春秋》,总能使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获得阅读的快乐,这种快乐之源应该就是在艺术上的惺惺相惜。可以说,杨老师的文章尽管是温婉的,但是他的艺术风骨却是坚实有力的。篇篇砚边心语都是澄怀观澜的朴素道理,道的通达必能觅得逸乐之笔,文集中所刊载杨老师的画作中苍劲、润泽的笔墨,以及其所描绘的那种蕴涵充满的怡然之境即是对其文集的最好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