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灵顿公爵》,戈雅
第六部分“风景画与如画美学”又回到了英国,探讨以特纳为顶峰的英国风景画在诞生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和发展。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其,“如画”(picturesque)在英国广泛流行,相较于重视和谐的古典之美,艺术家试图从自然界中发现不规则的、富有对比和变化的“如画般”的美。这种价值观的根源来自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等在17世纪意大利制作的理想风景画,洛兰的绘画诗情画意地描绘了平静的阳光和周围的空气,成为英国人眼中体现“如画美学”的存在。在伦敦国家美术馆的藏品中,17世纪理想风景画也从设立之初就占据了重要一角。而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那些曾风靡一时的田园牧歌式风景画成了一种对时代症候的回应,它们细腻地传达出对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失落的“自然乐园”的一种文化补偿和精神抚慰。在十九世纪的英国风景画家中,特纳是杰出的代表,他以洛兰为偶像,后者常常点缀一些神话或宗教人物在景物之中,在展览展出的特纳作品《嘲弄波吕斐摩斯的奥德修斯》中,就描绘了一出沐浴在雄伟光线中的神话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