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墙,《Work 2000 -7》,2000 年,纸本油画 Oil on paper,55 x 79 cm 艺术家和阿拉里奥画廊 Artist and ARARIO GALLERY
陈墙的工作由宣纸上呈网格状的点开始,他先用墨汁在每个点上画上一个实心的圆形,随后宣纸被固定到画布上,再用油画颜料去覆盖每个圆形。紧接着,铅笔在尚未凝固的颜料上绘画或者涂抹,表层的颜色被搅动并相互混合,画作由纯粹的冷静理性演进至更为情绪化的体验。(王冠)
不仅创作的过程接近于严格的修行,陈墙长期的思考也围绕着”控制与失控“,”直觉“,”感知“等等议题。陈墙在笔记中流露出的思索,与十五世纪受到阳明心学影响的江南文人如出一辙。在近期针对疫情感悟的一篇文字中,陈墙写道: ”艺术的本意就是要让感知成为感知,让感知重获新的感知。“ 沈周深夜静坐,披衣而起,记”凡诸声色,盖以定静得之,故足以澄人心神情而发其志意如此“,两者遥相呼应,发出相似的回响。
王冠将陈墙的艺术实践分成三个阶段:1990年代是“潜意识式”的创作,2000年以后是“物理学式”的创作,而创作于2017年的作品则为“诗化式”的创作。在我看来,无论在哪个时期,陈墙的创作始终围绕着”秩序“与”失序“。艺术家在画面中设立了一系列规则,规则与规则相互交叠、制约,笔触在其中自由穿梭,各种记号交织、颤抖、交替,手感扰乱理性。从整体来看,”秩序“与”失序“咬合,构建出丰富的结构。
由此推想,陈墙执意抗拒附加的阐释,不断向观看者发出邀请,邀请人们以单纯的状态感知他的作品,或许是源于他出奇的肯定——肯定自己触及了语言、形象表层之下,某种共通的内在规律。
安东尼奥尼通过电影人物之口说:”每个显露的影像背后,都存在另一个更忠于事实的影像,而那背后又有另一个影像…以此类推到那无人能见的神秘实体的真实影像。” 陈墙绘画中层次繁复的”秩序”不也引诱着我们去感知最终的规律吗?
应该怎么做呢?借约翰?伯格之言,”试试把寂静的音量调高,高一点,再高,还要更高…”
井士剑展出的纸本综合材料作品出自从2007年开始探索的“1/2“系列。艺术家将”1/2“视为”包括了时间、人生、现象与状态等各种片段的整体”。
一贯以寓言式的风景画为创作主题的井士剑,在“1/2”系列中呈现出缓慢、内向的情绪和思考。一本厚重的”书“的形象反复出现——诚如艺术家的标题所示,它也许是书,也可能是一块石,更确切的说,画家用这个模糊的形象喻指”终点“。 就像诗人马拉美所提示的,艺术家终其一生的创作应构成一本书,而”世界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写出一本完美的书。” 在”1/2”中,另一半的图像与“书”产生隐秘的关联,诱发无尽的猜想和疑问,但是“书”和它长长的影子始终缄默不语,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