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博圈
传统上,设计师一般认为,当观众面对展墙时,以离地面高度1.6米—1.65米之间为中心点、地面以上0.6米—0.8米到2.0米—2.4米之间是观众视域所及的最佳观展范围,也是设计师要着力布置的平面空间,其它的空间相对来讲往往容易被忽略。
传统展览的设计往往聚焦于上述视域区间,沿着展墙形成1.5米左右的带状平面向前延伸,显得平坦而乏味。
实际上,当观众步入一个展览或者展厅时,展览的空间既包括展线、展墙,也包括地面和顶部空间,它们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个角落、各个方位都是设计师应该着力考虑布置和安排的,否则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在这里,展墙可以有起伏变化,地面可以有内容,2.0米—2.4米以上的展墙也应该有信息,顶部空间也应该有设计,灯光也应该有明暗变化,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样才能够让观众进入展厅后更有置身其中的沉浸感,从四面八方都能够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或者说是意外惊喜,从而让他们在仰观俯察时更能够从彼时彼地的时空背景中欣赏文物、理解历史,从而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有关实验表明,多感官、多渠道地向观众传播信息,能提高记忆效果。多媒体互动装置对于增强博物馆的互动性、娱乐性有良好的效果。展览的背景处理主要是对展览环境的设计处理,包括室内装修的光线、色调、质地等等在增强展览的真实感上起了不小的作用[45]。
特别是现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最新信息网络技术催生了许多新型博物馆陈列展示媒体手段,使博物馆陈列展示传播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博物馆陈列展示可以让受众享受到虚拟环境下的假想经验,大大丰富博物馆的娱乐功能。
富于戏剧性诉求力的卓越创意,具有感染力和情趣美的艺术表现,动人的形象与精美的展示效果,亲切感人的音响等,都能使博物馆陈列展示从单纯的信息传播跃升为富有审美内涵的表现艺术,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融入其中的深刻体验[46]。广西博物馆韦玲进行的观众调查发现,“现有的展览模式,对观者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的感官冲击仍远远不够,这便是展览使人感到‘无趣’的原因”[47]。
有温度
九是展览要有温度。
展览的温度主要是指观众对展览的切身感受,主要用观众与展览之间的心理距离来衡量,直观反映在观众的观展体验上。归根到底,展览是让人来看的,观众的感受是判断展览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展览的温度就是观众的舒适度。
龚良认为,展览之所以叫展览,就是因为它是博物馆与公众共同参与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展”与“览”是一个呼应的过程,是从公众的角度,优先考虑公众“览”的需求,再以此为根据来做“展”[48]。
一个有温度的展览必定是一个观众舒适度满意度高的展览,这就要求“博物馆的陈列展示以各种方式把死的文物变成活的教材,通过一系列充满人文情趣、具有热烈人文情怀的活动,将博物馆办成既是一个教育机构,又是一个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和休闲娱乐场所”[49]。
比如,展品的内容是否明白直观,展品的细部是否便于观察欣赏,展厅的灯光是否能够有效地把展品重点充分彰显出来,展品的说明牌是否清楚明白,这都是一个展览是否有温度的重要标志。
另一方面,观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观展体验和情况氛围,影响到观众能否与文物所内蕴的思想价值产生感情共鸣,能否与策展人在对文物的感受上产生共鸣。
因此,有温度的展览必然是充满人情味、让人流连忘返的展览,展览设计应该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可以通过二维码展览、语音导览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展品与观众之间的良好互动体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好的展览能够把深邃的主题和独到的形式较好地协调与沟通起来,给普通老百姓讲述的是一个耐人寻味、让人思索、令人留恋的完整故事,给专业工作者展示的是一个有所启迪、有所借鉴、有所收获的可视空间。好的展览不是曲高和寡、阳春白雪,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理、有形有神、有滋有味,使人既获得了知识,又得到了享受[50]。
有拓展度
十是展览要有拓展度。
展览的持久影响不仅仅在于实体空间的延伸,更重要的是在时间维度和虚拟空间上的延伸,有更大的扩展弹性。这是因为,实体展览往往是有期限的,而且时间一般不会很长,两三个月就会结束,而许多观众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到场参观。这就要求展览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所延伸扩展,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观众需求,而这种延伸拓展一般通过三个维度呈现出来。
一是图录的制作,精美的图录能够赋予展览以长久的生命,它不仅仅能够供展览爱好者翻看欣赏,而且具有立此存照的意思,供文物鉴定者作为鉴定文物并判断其价值的依据。
二是在线展览的推出,这往往以虚拟展厅的形式呈现出来,既可以让观众通过远程交互观看展览,保证展览永不落幕,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放大缩小文物展品,多维度呈现文物,更便于观看欣赏。博物馆官网上的虚拟展览,既是对展览的补充,又是对展览的宣传。虚拟展览的制作好坏、点击量大小,也是衡量观众对展览是否感兴趣的重要标准[51]。
三是文创产品的开发,好的文化创意产品可以把文物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充分完整地提取出来、放大出来,把不可触摸的文物展品变换成另一种方便实用的文化创意产品形态,真正做到把展览带回家、把博物馆带回家。通过这三种渠道,展览可以在时间和虚拟空间两个维度上无限拓展,从而使一个有长度的展览不仅在实体空间上有延伸,而且在虚拟空间和时间维度上也保持长久存在,留在人们的永恒记忆之中。
注释:
[28][30][46][49] 刘爱河:《现代博物馆陈列展示设计内涵的演变》,《中国博物馆》2005年第4期。
[29] 骆伟雄:《作为大众文化的博物馆展览设计》,《大众文艺》2017年第15期。
[31][37] 王梦缘:《近三年西方博物馆对中国文化展览的主题选择——从展览主题中看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印象改观》,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主编《珞珈史苑》2018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1-15页。
[32][38] 张岩、张卫星:《博物馆的全球化思考——从世界三大博物馆几个临时展览说起》,《博物院》2017年第6期。
[33] 严建强:《从展示评估出发:专家判断与观众判断的双重实现》,《中国博物馆》2008年第2期。
[34] 对真实性的寻求是旅游者出游的普遍动因之一,观众到博物馆去参观同样是为了体验其中的“真实”,但是博物馆的“真实”与一般旅游产品的“真实”并不完全相同,客观真实性是博物馆与其他仿真类旅游产品的主要区别,也是博物馆能成为社会教育机构的基本前提。参见陈哲:《论历史博物馆展览的真实性》,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5] 苏东海:《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论文选》(卷二),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32-46页。
[36][40][45] 陈哲:《论历史博物馆展览的真实性》,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9] 周懿:《当下艺术展览现状面面谈:何为好展览》,《美术报》2016年1月9日。
[41] 关于裸展问题,参见刘媛:《博物馆“裸展”及其展览理念》,《中国博物馆通讯》2016年第4期。
[42][44]周安翠:《博物馆主题叙事展览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43] 王炯:《历史类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的初步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47] 韦玲:《博物馆陈列展览议题:主题及其演绎方式——基于当前展览的评估数据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编《广西文博》第一辑,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7-36页。
[48] 龚良、毛颖:《中国博物馆大型原创性特展之展览策划——以南京博物院为例专访龚良院长》,《东南文化》2016年第6期。
[50] 魏保信:《关于精品陈列的理性思考》,《中国博物馆》1999年第1期。
[51] 金妍秋:《论“十大精品”评选活动——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回顾与展望》,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