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日本“物“派:展现艺术的真实状态(组图)

日本“物“派:展现艺术的真实状态(组图)

2020-08-12 14:11 文章来源:知物美术馆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共鸣》 李禹焕 2006年

“物派”的“场”

“物派”作品中的“场”可以理解成是特定的“场域”,指人为营造的空间。根据艺术家的原初构想和方案,借用碰撞,相遇,放置等行为,使“物”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发生性质转变。在“场”中感受物与物,物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张力,将时空进行有形,无形的分割和连接。“场”是由“物”的构成组合与营造的时空状态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场”除了“物”与“物”空间的组合关系,还有看不见的“气场”。观者通过对可观、可触、可互动的场域体验,心理上被笼罩的气场所控制,并与自身发生关系,产生出超越“物”,超越“场”,甚至超越艺术家的主观性认知。在这种偶发的,不可控的主客观交织的过程中,形成了更加多维,层次丰富的“场域”。由“场”这个概念,生发出常常被大家忽略的“势”“间”这两个概念。在本人看来,提到“场”,就无法避免“势”和“间” ,它们本身就是“场”中的客观存在。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在东方文化中,“势”是一个哲学概念,有多种解释,但在“物派”作品中,解释成“态势”或许更易理解。“势”是指形态与形态之间的关联状态,态,“物”和“物”的相互间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演变趋向。“物”和“物”,和“场域”之间的距离、角度、疏密、多少、走向等等造成的关系和势态,与中国山水画中的“取势”有异曲同工之处。“势”有有形,有无形,艺术家的制作过程、布展中的偶发事件,观者在场域间的游走,与作品的对峙和思想过招……都在“场域”中产生了看不见的轨迹和联动,这种“运动”的隐喻像一双隐形的手,在推动着“势”的发展。在人的影响下,“势”可以产生“加速度”,从而对作品的解释产生加速、阻碍,或改变其运动方向,导致作品的意义顺势而为,达到观者思想中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