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高松次郎 1997年
在“物派”发展的不同时期,艺术家对“物”的注解也因时因人而异,各有千秋。反对由具体“物”引申出的物象化、具象化以及所蕴含的社会属性,这一点可以说是界定“物派”的一个重要指征。早期,“物派”就重视探讨“存在”的“原本状态”,拒绝关注“物”本身,试图通过 “物”揭示客观存在和这种存在的内在的、多元的关联。注重自然,尽可能减少人为“制作”,着眼于“物”与行为的对应,所引发出的空间、时间的扩散与延展。这种客观意义上的非对象性、非指向性的向外部和周边无限延展的时空关系与状态,看似非人的主观意识所控制,但实质是意识和理性的思考延伸。这种对“物”的态度,直到“后物派”时期也被沿袭下来。“后物派”在材料的选择和利用方式上又有进一步突破,除了采用自然之物,如木材,还利用了很多现成品。“包括了环境和自然,仪式和表现。这些艺术家更清晰地再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表现了在特定场所中装置作品的复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