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日本“物“派:展现艺术的真实状态(组图)

日本“物“派:展现艺术的真实状态(组图)

2020-08-12 14:11 文章来源:知物美术馆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关系-冥想》李禹焕 2006年

李禹焕著名的“寻求相遇”理论,则是注重“物”的碰触状态。在一定或特定场合,利用物理特性、现象制造人与物、物与物的“偶遇”“相遇”的碰撞场景。通过营造戏剧性的触碰场面,领会世界的原本状态和内在关系。认为人的主观制作远离了本应能接触到的“原本状态”和与之对应的外部与周边世界。人的参与只是对这种状态的提示或暗喻。关根伸夫侧重于“物”的绝对存在,行为的作用只是体现人意识以外的“存在”,是被漠视的原本自然存在状态的再挖掘、再提醒和再认识。菅木志雄的“放置”概念,认为“物”在没有人为参与之前,它的存在就是一种绝对的“放置”状态。人为制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物”的这一存在状态。提出“选择”这一概念对应的制作行为和过程本身就是作品的一部分,它直接决定作品的形态。吉田克朗采用不同属性的材料组合构成作品,主张摆脱日常“物”的既成概念与功能属性,通过由“物”与“物”之间的对比、对应关系来阐释当下的某种“状态”。

后期的彦坂尚嘉在对“物”哲学意义的基础之上,又避免“物”的类型化,会对材料进行一定的绘画与雕刻的手法加工,以增添后现代主义色彩。远藤利克认为“正是在宇宙生成中,人类生命与火、土、水、空气、太阳和其他宇宙中的物质发生了联系,物质的形象变得清楚而有意义。”他从自己的宇宙观出发,对“物”与生命的关联做了注释。高山登的《把枕木》作为主体进行系列创作,揭示了在工业时代背景下,自然物质被加工成人造产物,同时具备了自然与社会的两种属性,这些与前期“物派”对“物”的界定就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物派”在材料运用上与同时期的西方贫穷艺术有些类似,在表达方式和面貌上又与极简主义也有相似之处,但并非西方艺术在东方土壤的移花接木,也并非本土自家种植出来的老品种的新一代。总的来说,“物派”拒绝以“物”说“物”,以“物”为媒介,从不同角度通过“物”、“物”与“物”所营造出的场域,让观众体会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的妙处。同时,自然材料的选择、使用;带有抽象、仪式感的呈现;刻意而自然的氛围营造等,都是为了暗示、感悟世界的 “原本状态”的本来面目,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