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小景册之一(纸本设色) 陈子庄
齐白石对陈子庄的影响可谓十分深远。陈子庄之子陈寿民在《父亲陈子庄》中写有《面晤齐璜》章专门介绍。据考证,陈子庄潜心学习齐白石应该是在上世纪60年代。他在《石壶论画语要》中称自己对齐白石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十分认同,认为有出息的学生要敢于在艺术主张上反对老师。陈子庄用八个字评价齐白石—— “超拔雄浑,出奇制胜” ,认为“齐白石的画,绝少因袭前人之处,大多是他自己的创新,这是他最可贵的地方” 。陈子庄为了创新,从50年代开始就热衷外出写生,足迹踏遍川渝山水。他每到一处便一刻不停地写生或速写,据称他的写生稿数量惊人,达上万张。这是一个“师自然”的过程,它贯穿了陈子庄整个艺术人生。
从陈子庄作于上世纪70年代初、一度被认为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龙泉山水册》中可看到齐白石对他的影响。这是陈子庄前往龙泉山写生后留下的作品,代表了他在画风上的转折。在这组作品中,陈子庄展示出与齐白石类似的从民众生活中汲取灵感的特征。作品饱含乡土气息和童真稚趣之美,构图的简括、运笔的奇巧、着色的随性都颇有齐氏的韵致。陈子庄与齐白石一样,在绘画与生活之间搭建了一座情感流通的桥梁。
但陈子庄似乎在处理实景与虚境的关系上别有一番心得。他将生活化的实景通过意象化的变形后,得到一种人在画中,步步有景之感;又能体现出情在笔尖,张张有意的妙处。陈子庄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灌注于笔端,令作品气韵饱满、精神丰沛。
陈子庄作《龙泉山水册》已时值人生末期,但令人惊讶的是,在随后的短暂岁月里,他仍不懈追求绘画风格的更高境界,这一点在《蜀山册》和《山水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蜀山册》和《山水册》是1974年至1975年陈子庄于病中及大病后所作,此时他的画风更加成熟,早期的文化积淀和生命体验都充分表现出来。不论率意质朴的蜀山风情,还是简约悠趣的林间小景,陈子庄皆能信手拈来。尤其是和《龙泉山水册》相比,作品在保留疏简意趣的同时,不论构图还是笔墨上的层次感明显增强,画面趣意横生,细节生动饱满,意境之幽深令人回味无穷。如果说《龙泉山水册》充分展现了气韵的流畅和物象的传神,那么《蜀山册》和《山水册》则集中体现了意境辽远、如沐春风的美感。可以说, 《蜀山册》和《山水册》的出现代表了陈子庄从“师自然”步入了“师造化”的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陈子庄当时还特意仿照山水画大家黄宾虹作画四幅,一并寄给了挚交任启华。其实在陈子庄的绘画思想里,对黄宾虹的评价是很高的。他说:“近代画坛称得上卓然大家者,余以为只有三人: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 ”又说:“我学黄宾虹很用了些功。 ”他对黄宾虹的赞赏主要是因为其对传统绘画的发展与突破。他评价黄宾虹的作品“用笔层次多、线条活,讲究墨法、水法,他的墨法超过了前人,在水法上也有很大发展” ,这些仿作正是他认真学法黄宾虹的最好注脚。
但是当这些作品呈现在眼前时你会发现,陈子庄更注重笔墨韵律变化所产生的流动感。他将书法运笔和花鸟技法融入山水绘画、让水墨变化直接与线性表现的笔触相结合,作品多苍润、少凝重之笔;充满生机,少重叠厚拙之气,充分体现出特有的简淡、悠逸的审美追求及意境化的视觉表现,将大量景致中的细节万端统统舍去,增加了图画的含蓄性,反而令笔墨表现更见大气、痛快之感。
毫无疑问,陈子庄的确从近代中国画大师们那里继承了带有中国传统特质的绘画思想和笔墨技巧。但他并未满足于此,在晚年更是舍弃了对文人画的技法摹仿,而去追求带有个性化精神内核的个体情感的抒发,在充满生机的生活中寻找到了更符合自身审美追求的表达形式,从而实现了对传统文人画的超越。因此,即便在人生最后短短的几年时光里,他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思想依然发生着某种令人击节叹赏的转变。
可以说,陈子庄以简淡朴实的笔调实现了对“气韵生动”的诠释,用多情的生活体验解读出高格的意境表现,在充满人文观照的道路上将文人画精神推向一个更加温馨、谦和的审美境界。这种雅致多趣的表现手法、这种不懈求索的精神,不但代表了陈子庄艺术最本质的特征,也象征着中国文人画脱胎于古人、师法于自然、精深于造化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