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水墨这种代表着东方美学的创作媒介在扬弃的过程里呈现出实验性和回归性共存的发展态势。所谓‘实验性’不是抛弃传统的标新立异,而‘回归性’也不是固步自封的默守陈规,它们共同指向了对传统语言的当代转化。水墨在今天,已经不再单纯指代一种创作媒介,而是内化为东方美学中所特有的一种哲学思考方式。正因为如此,对这种国际语境下的水墨语言之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 ”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说。基于此, 8月11日至9月12日,广东美术馆主办的“水墨进行时2000-2019”,向观众呈现了50余位艺术家在新世纪以来对水墨语言形式各异、风格多元的实验性探索。
欧洲写生之七(绢本重彩) 李劲堃
为什么在中国当下的文化情境中,要反反复复讨论水墨问题,并围绕其举办各种各样的展览、出版各类画册和书籍?展览策展人鲁虹认为,水墨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发展的历史,与油画、版画、水彩等相比,并不纯粹是一个画种的概念,它既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参与国际对话的重要文化资源。“在西方艺术思潮居于主导地位的当下,在世界当代艺术有同质化发展的情况下,我们的新水墨艺术家倘若不与传统文化或当下现实建立必要的联系,进至完全照搬西方的艺术观念与风格,不光很难保持自身文化的连续性、独特性与自尊原则,也很难与西方当代艺术展开真正平等的对话。因此,对于一切具有使命感的新水墨艺术家来说,如何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来建构我们的主体、身份与艺术史是至关重要的。 ”鲁虹说。
展览涵盖水墨画、油画、影像、装置、动画等多种创作方式,分为“对新老传统的借鉴”“另类水墨”“对现实的积极介入”三个板块。“对新老传统的借鉴”构建在中国绘画传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发展的根基之上,呈现了徐冰、谷文达等众多艺术家对水墨语言的当代阐释,这些作品是传统在酝酿发酵后所形成的新形态。“另类水墨”中的作品就像是摄影中的正片与负片,或以传统的水墨形式表现具有当代实验性的内容,或以当代艺术的形式语言表现以传统水墨为内核的内容;包括邱黯雄、史金淞在内的这些艺术家以全然相反的两种方式,表里互换的各自探索。“对现实的积极介入”则呈现了方力钧、刘庆和等艺术家用水墨媒介与现实发生关联后产生的磁场效应,给现实生活赋予审美意义。如王绍强所说:“水墨创作仍在进行时,对水墨艺术的记录与研究也不能停止脚步。像今天这样的研究性展览,呈现出水墨在当代的发展样态,也为水墨实验领域的学术梳理提供了很好的文献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