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绘画史上,人物画最能够直观反映当时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宗教观念、道德信念、文化艺术等社会意识,在各科中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独特的审美内涵。
肖像画在元代逐渐独立成科,出现了许多肖像画高手。比如著名画家王绎,不仅写真技艺精湛,而且撰著了《写像秘诀》,从理论上阐明了肖像画创作的要点。至明代,随着人物画的衰微和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的分道扬镳,肖像画逐渐走向民间,无名画工中涌现出许多写真能手。明代是肖像画日趋专业化、日益向民间化转变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宫廷画家、职业画家、文人画家、民间画工,都致力于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肖像画创作。其中十分独特的一类,即为行乐图。
行乐图是人物肖像画中的一个种类,起先是文人们的自娱自乐。最早可追溯到353年王羲之在会稽兰亭举办的那一次雅集,其经久不衰的文化影响力导致此后各朝各代都留下了不同版本的《兰亭雅集图》。到了北宋年间,白描大师李公麟将他与十六位文人名士在当时的驸马王诜宅第花园中聚会的场景用画笔记录了下来,造就了堪与《兰亭雅集图》相媲美的《西园雅集图》。虽然李公麟原作早已不存世上,但由他所创造的这一图式,无疑成为王羲之“兰亭雅集”之后又一经典绘画主题。历代著名画家如南宋的马远、刘松年,元代的赵孟頫、钱选,明代的唐寅等,都曾画过这一主题。
明代出现了大量把人物与山水相结合的行乐图,可能与东晋的“兰亭雅集”和北宋的“西园雅集”极为相关。明代的行乐图又演化出不同的样式。从远处观看,常常以为是一幅山水画,走近却发现人物坐于其间,山林之美成了人的最佳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