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不断思辨的悉尼双年展(组图)

不断思辨的悉尼双年展(组图)

2020-08-24 11:16 文章来源:艺术与设计   作者:陈烨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芭芭拉·麦格雷迪的《我们的祖先总是在看》

悉尼双年展早在1979年便呈现了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是首个在国际当代艺术语境下展出原住民艺术的展览。并且,在告别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紧追欧美、追求艺术国际化的阶段之后,近十多年的策划中,悉尼双年展开始不断对当代艺术状况作出反思。相对于以欧洲为中心、追名逐利的艺术世界,悉尼双年展更倾向于关注当代文化中心以外的地区和民族,平衡边缘化艺术,追求“世界性艺术”。在展览主题上,双年展也是不断探索世界不同人群之间的关系,发挥创造力尝试打开不同的世界,如第十九届主题“想象你所渴望的”便提出:假如澳大利亚96%是土著,白人只占4%的话,情况将是怎样?而今年的双年展更大胆地将“边缘”推向“中心”。尽管以往的大型展览都声称非殖民化和民主化,但只是将“西方”替换成“全球”这个新的流行词而已,而“NIRIN(边缘)”却做出了真正的突破。

在6个场馆(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悉尼Artspace艺术空间、坎贝尔敦艺术中心、鹦鹉岛、澳大利亚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国立艺术学校)的来自包括阿富汗、厄瓜多尔、格鲁吉亚、尼泊尔和苏丹等国家地区的101位艺术家和艺术家团体(700多件作品)中,有三分之一是澳大利亚艺术家,还有近四成艺术家来自第三世界国家,而欧美地区等发达国家的艺术家仅保留不到三成的比例。从这份分析数据中看便能感受到本届双年展的本土化、去中心化以及边缘群体聚焦视角。在日益全球化的艺术世界里,殖民主义、边缘艺术等话题常常令人不安,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与通常占主导地位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策展人反复重申这是一个“安全的空间”,尤其在联合国呼吁加大力度保护土著语言,2019年成为土著语言年之后,“边缘”地带可以以何种温和的方式成为主场。也许,从展场中展示的海量探索土著历史的档案、新闻摄影、街头海报、移动民族志等各种文献中,可以感受到策展人的指导思想。芭芭拉·麦格雷迪的《我们的祖先总是在看》以多屏幕视频装置、密集的拼贴照片、音乐和文字记录了各种各样的原住民经历。作品一方面宣称其文化的重要性和相关性,另一方面又批判了当下的世界,正如其影像里说的:“当某些艺术精英说你只是体育摄影师时……你远远的超越了体育本身。”卡拉·狄更斯式的《狄更斯式马戏团》将带有各种殖民历史隐喻的物件做成笼子里的展品,与欧式博物馆的场景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被边缘化人群的故事。乔瑟普·格雷乌·加里加的《装置景观》也是将具有原住民色彩作品与极具西方中心意向的博物馆本身并置,打破了习以为常的视野以此引起反思。殖民主义给原住民留下了许多创伤,洛拉·埃米拉的《优美的声音》通过具有仪式感的呈现——让观众脱鞋穿入珠帘,赤脚站在盐上聆听音乐——创造出连通世界、祖先的空间,以此使精神得到治愈。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