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在动物型青铜器中窥探巴国独特文化(组图)

在动物型青铜器中窥探巴国独特文化(组图)

2020-08-25 11:31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粟磊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3 战国 巴蜀金银错犀牛铜带钩

图3 战国 巴蜀金银错犀牛铜带钩

而第三件战国巴蜀金银错犀牛铜带钩(图3),则是一件颇具文物艺术价值的稀世巴蜀青铜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所编的《华夏文明史图鉴》中,这件带钩被称为“整体为独角犀形”。它出土于1954年,是在四川广元昭化宝轮院巴蜀船棺葬中发掘的。带钩长23.4、宽9厘米。其身作犀牛形,颈部有双鬣,并利用犀牛头上的角延长回曲为钩,钩端另饰一兽头。通身系金银丝、片嵌错,纹饰图案由多种变形几何纹样组成。

带钩,是古人身份和时尚的象征。在唐代杰出的道家学者、理论家成玄英(?—669年)的注疏中,言“钩,腰带钩也。”其实,带钩的称呼在唐代以前就早有记载,古时称带钩常用一个“钩”字,在古文献上出土的钩铭、遣册上都有明确的记载。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楚简就直呼带钩为钩,“一组带,一革,皆有钩”。江苏丹阳东汉墓出土的带钩,自铭“永元十三年五月丙午日钩”。其他《左传》《国语》等书也都提到带钩,最为人熟知的是《淮南子·说林训》所载:“满堂之坐,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 而这件“巴蜀金银错犀牛铜带钩”造型优美,体态雄浑,纹饰精细,显现了战国时期巴国青铜器独具的风格和精湛技艺,同时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特征。

上面三件馆藏的战国时期动物形青铜器,似“沧海一粟”地揭秘了古巴国人的生活。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