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在“围屋之变”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组图)

在“围屋之变”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组图)

2020-08-26 09:23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宫剑南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围(装置) 何多苓 师进滇

当“围屋之变”项目入选第十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时,艺术家们都为此感到兴奋。尽管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人类对个体生命保护提升到相当的高度,此时再次面对“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 ”的话题时,艺术家们都表现得非常投入,思考的状态和高度也超越之前。诸如李向明在《围之惑》里,采用堆叠相连的木质结构表现围屋的鳞次栉比,同时以镜像营造迷宫感,以此解读围屋带来的印象与隔阂;傅中望以木材雕成《洞见》将龙南围屋中瞭望孔、射击孔等抵御外敌的元素加以突出转化,以表达洞见世界、洞观生活的寓意。顾雄作为身居异国的移民,在《龙南回声》里选取龙南围屋墙上的传声孔和水井两个物件来回顾龙南围屋的移民史,从而探索在陌生之地繁衍新文化时的探索与冲突。就像江西省龙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罗晶所说:“艺术家将传统的客家建筑文化与当代艺术相融合,重新探索打造艺术精品,提高客家文化的精神高度,激发客家文化的新活力。龙南也将以第十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为契机推动龙南客家围屋登上世界舞台,向世界展示龙南客家围屋的文化风情。 ”

展览中,我们还看到了伤痕美术代表人物何多苓的方案。此次他与师进滇合作的装置《围》 ,以白色铁丝为主要材料,制作成数十个以线型构成的围屋造型模块,来反映数据时代下人类的生存境遇。尽管龙南的考察何多苓并未参加,但谈及该项目时,他同样很有兴致:“我一直很喜欢建筑,几十年来都很关注。也参与过一些项目的设计,包括我自己的工作室。我也去过福建南部的围屋,它们有方有圆,和江西龙南的很接近。其实围屋的建筑不止方和圆,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形态,包括西方的城堡,都可以理解为一种围屋。所以对于围屋我并不是很陌生。我和师进滇合作了多年,比较偏向于创作建筑性的装置。这次基于围屋的建筑形式,设计了概念性、高度抽象的建筑模型。我们根据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给出的场地大小决定《围》的尺寸,先在画室里进行组装,根据实物改变了原来的空间布局。这些白色铁丝组成的模块理论上可以无限大,随机组成的方形孔可以和围屋得以呼应,用此模式把围屋建筑化、观念化。 ”何多苓说。尽管从目前看,这些创作尚在草图和方案阶段,但“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推迟一年举办其实给了我们很好的条件,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思考怎样用艺术去提出和表现主题” ,应天齐认为。

由于申报主题是“围屋之变” ,在准备展中,每位艺术家另外选择自己创作历程中反映历史遗存和它们现代化进程中产生怎样变迁的作品参与展览,展示“各自为艺” 。因此,除了威尼斯展览方案外,我们还看到属于艺术家个人的多样创作面貌。应天齐的《消失的故事之二》反映其家乡芜湖古城在现代进程中的变迁;师进滇的《大宅门》将中式院门进行解构,再用不锈钢丝包裹编织,以冰冷的钢丝联接起物件与遗迹之间的赤诚;李枪以杂志碎片拼贴成《图书馆计划》并还原罗中立的《父亲》来讲述信息化时代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和记忆。安海峰的《天问》 《泽》 《天长》以桂林的山为原型,见微知著地在有形与无形之间找到链接。此外,李向明的《修复乎》、李川的《千钧一发》 、顾雄的《骨屋》 、叶放的《礼堂》 、焦兴涛的《无题》以及朱成的《方向》均展示了艺术家各自的艺术探索。

移民作为全球性的概念,目前也已成为世界话题。“ ‘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 ’是非常好的主题,它提示了在全球化语境中,各国之间的文化传统尽管不尽相同,意识形态也不同,但是在地球村这样一个人类共同生活的地方,我们必须要思考人与人应该在世界上和平友善地生活下去。 ”王林表示。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