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林 《灵山古韵图之二》
詹庚西 《落涧绿天听鸟鸣》
王迎春《康巴汉子》
裘缉木 《年年岁岁红》
美术史论家刘曦林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都关注到了艺术家晚年创作的问题,刘曦林谈及,明代的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讲嫩境和老气的问题,有的画家的作品看似很嫩实际上用笔很老道,有的则是看着很老仍然有嫩气。而在老境里面有嫩气,嫩气里面有老意是最理想的,创作想要抵达老境需要火候,不到这个年龄达不到这个火候,年轻人为什么写意在全国美展入选不了,一句话概括就是不到火候。李可染先生七八十岁的时候才说:“我终于知道董其昌的清墨为什么这么好”,就是到了火候理解了艺术家的老境。
牛克诚说:“对于中国画来讲,老是一种状态,而且是一种非常高级的状态。在西方上世纪90年代有一个概念叫‘新派老大师’(呼吁当代艺术家从街头回到承载了物质媒介、创作过程和主体思考的工作室中,重新钻研技艺、形式与风格语言等问题)。是对一批当时70岁以上油画家提出的概念,它的提出者是卡斯比特,他所提及的这些画家比如阿维格多·阿利卡、卢西恩·弗洛伊德、艾瑞克·费舍尔等,都是德国新表现主义和具象表现主义的画家,他用这个概念来区别所谓的老大师——1750年之前的那一批比如说拉斐尔和达·芬奇,也区别于现在所谓的新大师,也就是从架上走向了架下,装饰、影像、观念等等。这些重塑甚至反叛老的概念在西方是成立的,而在中国来讲,像我刚刚说的,这种‘老’恰恰是一种敬仰的障碍。”
“说到这种‘老’的境界我们会想到孙过庭在《书谱》里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勿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三个阶段,初则不及,中则过及,老难通会,通会至极,人书俱老。人书俱老这样的一种状态或者说这种境界只有在中国画家或者是中国书法家这样的一个群体当中才能够实现。我本人和龙瑞老师接触的时间比较长,我觉得龙老师的美育计划都非常的鲜活、生动和感性,这样一种理论的表述恰恰是中国理论形态的一种呈现,所以记录下来今天的艺术家们的理念,也是很有必要的。”牛克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