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起,展览“呐喊与回响——爱德华·蒙克版画及油画展 (2020冈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术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此次展览作品来自于挪威收藏家帕尔·冈德森,展出的53件作品,包含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画创作及其生涯晚期的绘画作品。其中,一幅手工上色的石版画《呐喊》,以及被誉为蒙克最出色的肖像版画作品《胸针》尤为引人注目。蒙克的肖像与作品都作为文化象征,出现在国家最高面值货币上,足见这位传奇艺术家的地位。
蒙克是从挪威峡湾走出的天才画家,他的艺术道路可谓一场“逆袭”,通过展览,参观者可以读到他笔下的孤独、绝望、焦虑、死亡和爱的感受,这也是画家的心灵日记。蒙克展览的中方策展人、久事美术馆的马真正告诉记者,“压抑、惊恐、悲伤、呐喊这些词。如今已成为全球的关键词,而这些正是蒙克所关注的。就如蒙克曾说的,他要描绘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恋爱的活生生的人们。 ”
“呐喊”的诞生
蒙克最为世人所熟知的,便是他的经典之作《呐喊》。几乎所有的艺术史著作,都会在表现主义或象征主义的板块以《呐喊》作为代表性作品呈现。画面中那个惊悚的形象,甚至已超越艺术史的范畴,成为一个跨越时间与空间,贯穿不同文化领域的全球视觉符号。BBC曾把《呐喊》称作继达·芬奇的旷世之作《蒙娜丽莎》之后的世界第二名画。
处于艺术生涯早期的爱德华·蒙克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名声上都是不成功的,甚至需要依靠申请政府奖学金及少数卖出作品的机会,勉强维持自己在国外游学的开支。在1880年代的社会背景下,《呐喊》这样的作品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漫画”,甚至是粗暴的涂鸦式习作,将他一次次至于媒体与社会的批判风暴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