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姑苏版”:再看中西方文化融合(组图)

“姑苏版”:再看中西方文化融合(组图)

2020-09-29 10:58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花旦之三(木版水印) 邝明惠

姑苏版:富于手工劳动的艺术图像

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新时代以来,中国版画创作和其他画种一样,越来越多呈现出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关注,创作思维更加活跃,创作题材更加广泛,创作手段也更加多元,把版画贴近现实主义、体现现实主义的功用和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为时代留下难忘的印记。这个时期的苏州版画界,一些有实力的中青年版画家陆续成长起来脱颖而出,在创作上他们努力回归到版画最基本的语言、形式和印痕上,重新认知工具、材料和版画创作间的关系,不断探索着版画创作本体语言的边界。

在展览中,姚永强的《那山那水那舟》 、顾志军的《姑苏四大名园·沧浪亭》 、王雨中的《姑苏漫记》都是描绘“苏州风味” ,艺术语言和呈现物象却迥然不同。在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学术秘书隋丞看来,顾志军的作品将苏州的传统建筑、古代人物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置,突破时空的限制,展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与交融,通过镜像、并置、挪移、剪切等当代艺术的手法,表达了断裂、交融、继承、发展、创新的文化诉求和复杂的心理结构,致力于将“姑苏版”优秀传统技术转换为当代文化意识的表达;王雨中的作品通过对传统印刷方法的改变,多层次地重叠印刷,让物象丰富且有光感,特别是同时还运用“全景”的方法,将现代苏州人的现实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拓展了“姑苏版”的边界;姚永强的作品则体现了一种乐观的态度,他的思想既游曳于山水之中,也荡漾于当代都市景观之中,对古老文明的骄傲和对当代文明的赞美集中于“姑苏版”的水墨韵味之中。

隋丞认为,“姑苏版”的第四代和新生代艺术家利用卓越的传统技术与技法,实现了当代思想意识的表达,突破了传统美学、图式、风格上的一致性及技术的藩篱,改变了“姑苏版”模式化、固定化的特征,在发展了地方文脉特点的同时,又与当代文化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实现了地方文脉向当代文化的转型。如凌君武的作品对苏州园林进行写意性描绘,改变了“姑苏版”的实用印刷特征——通过具有书写意识的“笔触”将中国写意画的方法引入作品中,作品内容与表达方法的东方性,使“姑苏版”摆脱了实用性。而张天星的作品在构成形式上,采用“分割”和“多幕”的方法,将符号化的山水和具象的人物呈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能脱离具体的景物,进入一种审美的观看中,具有强烈的当代意识。

同样表现传统戏曲题材,韩东的《绽蕾暗香》与邝明惠的《花旦之三》可以相映成趣——韩东的作品放弃了对物象的现实表达,进入了对社会、人、动物之间关系的探讨,呈现版画家对现实社会的反省与反思,邝明惠的作品更注重版画语言与水墨趣味的融合。李影的《面对面》系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体现了这一代艺术家对生活和艺术的态度——画中反复出现的代表传统文化的典籍与窗外新崛起的建筑,仿佛艺术家在画面之外凝视着这一切。王允的《寂·2020》中的重构与守望表达了其对传统的眷恋和对当代文化的渴望:作品中古老的水乡、现代的都市相互呼应,留出艺术家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深入思考的空间。

从传统“姑苏版”到当代苏州版画,从一种标准到多元并举,江苏水印版画的发展历程,正说明了传统文脉需要与当代文化进行连接。从“再造” ,反观中国传统版画,才能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传统文脉”和“再造”的文化意义,如何“再造”“姑苏版”的盛景?答案似乎一如尚辉所言,“我们期待大众视觉文化时代那种富于手工劳动的艺术图像的创造” 。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