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院校 > 探究中国考古学中的中国气派(组图)

探究中国考古学中的中国气派(组图)

2020-10-13 10:30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卜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很早就有学者注意进行古代遗迹的考察和古代遗物的研究,早在北宋时期就产生了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20世纪20年代,仰韶村、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此后的百年间,几代人筚路蓝缕,如今业已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学科体系。理论是学科发展的引擎,理论的完善与创新可有效带动、推动学科的进步。本文从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前沿理论对学科发展的作用入手,梳理、分析中国考古百年的历程,并进而提出:中国考古理论必须具有中国气派。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牌饰上的神徽 李韵摄/光明图片

进入催人奋进的新时代,学术界和坊间猛然发现中国考古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最佳时期。特色讲坛的专家解读,目不暇接的各种展览,访客盈门的文保单位,深受民众关爱、舆论关注、社会关心,“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家喻户晓,不胫而走。考古文博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贴近民众、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几乎成为当今的网红。

1、中国考古的三个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更加深入人心,“让文物活起来”的时代强音,一系列的国家政策导向,为考古文博事业的充分发展提供强劲动力。而中国考古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使命与学科自身的发展逻辑相统一,无疑为其蓬勃发展增添了羽翼。

中国考古有三个特点值得一提。这就是:与时俱进的敏感性、历史探索的深邃性、信息资源的多样性。社会越进步其贡献越醒目;科学越发展其奥秘越诱人,国家越强盛其责任越重大,此乃时代敏感性之谓也。考中国之古绝对绕不开文献典籍,这是中国历史传统的特殊性,而超越古代文献的深度探索才是中国考古的崇高境界,此乃历史深邃性之谓也。中国考古揭示的历史信息覆盖古代社会各个方面,为多学科输送历史资源的任务相当艰巨,舒张功能全面、持久和强大,此乃多样性之谓也。如此卓越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大放光彩。

但是,多年来,学术界对考古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误区,或者有以偏概全的倾向,层位学、类型学几乎成为中国考古学理论的代名词。其实,此二者主要是应用于田野考古的方法和理论,只是获取古代遗存的理论与方法,只是考古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支系,而非其全部内容。

与许多学科相似,中国考古学理论是立体的结构,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组成。它们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不可分割,又不能厚此薄彼。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