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今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该展由国博与山东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山东省滨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继“宅兹中国”“格物匠新”“玉出红山”等展览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又一个携手地方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地方历史文化展,是山东博兴地区佛造像历史艺术的系统性展示。
图说:展览现场 官方图
佛造像艺术约产生于公元1世纪印度北部的犍陀罗地区,传入中国后,与不同的宗教传承相适应而形成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三大造像艺术体系。两千多年来,无论朝代如何更迭,总有新的佛像不断被创造出来,它们或石雕、或泥塑、或木刻、或玉琢,面貌迥异却一脉相承。它们不仅表现出艺术风格的交融,也印证了佛教中国本土化的演变历程。
千佛千面
本次展览系统展示了博兴地区历年来出土的石雕、金铜、白陶佛造像,选取了119件(套)展品,分为博善兴佛、金像流辉、金像铭愿三个部分,从造像艺术特色、地域时代风格及造像铭文内涵来展示博兴地区佛造像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这些佛造像形态逼真,或微笑或沉思,都展露出豁达、洒脱,充满智慧的特征。
展厅中,一尊雕刻精美、细腻,线条流畅的佛造像令人观之心静生慧。策展人介绍,这是东魏时期的“疃子造像”,它出土于博兴县疃子村,是北朝时期疃子寺的遗址。该像为一佛二胁侍背屏式造像,背屏呈舟形。主尊佛像面相方圆,高肉髻,略带笑意。内着僧祗支,胸前束带打结,外穿褒衣博带式袈裟。左右胁侍菩萨均为束发,面相方圆,略带微笑。该像面相清癯,神情恬静,是北朝时期小型金铜佛像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