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是现代艺术的摇篮,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一个个惊心动魄的艺术运动都在巴黎诞生。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都是以巴黎为起源地,甚至意大利的未来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俄国的构成主义和荷兰的风格派艺术运动也无不以巴黎为出发点。
除上述艺术流派外,巴黎画坛上还有一部分不参与任何流派的艺术家们。他们虽然力量相对薄弱,左右不了画坛的发展,但是却都能够顽强地保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对20世纪艺术世界的繁荣产生重要的贡献,有人以“巴黎画派”的来概括这些画家,这个所谓的派别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到达顶峰。
然而“二战”爆发,整个世界经过重新洗牌,至1945年后,巴黎迎来了一段艺术复兴时期,涌现出一批组织松散的非表象派画家,抗衡纽约画派及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巴黎再度成为全球文化中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画家,进而重塑了这座城市的标志性艺术景观,多位卓尔不凡且风格迥异的画家承袭了“巴黎画派”的精神,组建里第二巴黎画派,并在1944年8月巴黎解放后渐露锋芒。
展览现场
近日,在香港维尔潘画廊(VILLEPIN)举办的《来苏之望-新巴黎画派 》聚焦于二战后蜚声国际的第二巴黎画派,展出其领军人物的重要作品。画展精心挑选展出维克 多·布牢纳、尼古拉·德·斯塔埃尔、让 ·杜布菲、让·弗特里埃、汉斯·哈同、拉迪斯拉斯·基依诺、乔治·马修、让-保罗·里奥佩尔、塞尔日·波利雅科夫、彼埃·苏拉吉以及赵无极等名家在1940年代至2000年代期间完成的作品,其中,赵无极正是该艺廊于3月举行揭幕展的主题。
展览旨于讲述每一位艺术家的故事、了解他们之间的深厚关系;探索他们的相同经历和共同面对的挑战究竟如何影响他们的思考、生活及创作模式,乃至对绘画的追求,以及如何看待表象对抽象这一核心议题。
首先,第二巴黎画派在创作上的共同点体现为追求自由的创作态度。战后重燃的巴黎艺术圈,更加注重视觉语言的自由果敢,在画布上则以速度、运动和冲击来表达。以乔治·马修(Georges Mathieu,1921-2012)的画作为例, 画面右侧猩红色的视觉刺激像刺进画布一样充满暴力,而左侧白色部分留有古典主义圆融浑厚的风格韵味,二者在颜色和形状的鲜明对比下呈现出如题般无声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