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跨越千年的赏石风尚是如何形成(组图)

跨越千年的赏石风尚是如何形成(组图)

2020-12-09 09:54 文章来源:文汇报   作者:林雪琼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以5.129亿元“天价”刷新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纪录的明代画家吴彬名作《十面灵璧图卷》,正在火热“出圈”。此幅图卷长达27米,核心部分竟然只画了一块石头——吴彬分别从十个侧面对一块著名的奇石做了“全息记录”,奇石的拥有者也即画作的授意者米万钟,进而又邀请一众文人好友为图卷题跋。其耐人咀嚼之处,不仅仅在于画作本身,更在于其包蕴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承载的别有意趣的时代审美风尚。

51205_p33

今天,让我们循着《十面灵璧图卷》,放眼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赏石文化以及赏石主题绘画。

绵长深厚的中国传统艺术,该怎样为当下的人们读懂?传统生活美学,是一个可亲可近的切口。那些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书画、器物之精华,不仅记取了古人不凡的技艺、卓越的匠心,也留存着一种生活方式、美学智慧。

长达27米的《十面灵璧图卷》,竟然只绘一石,以及一众爱石之人观石之思悟,彼时赏石风气之盛溢出画面。

新晋最贵中国古代艺术品《十面灵璧图卷》,由明人吴彬绘“石隐庵居士”米万钟所藏之罕见奇石。卷名之由来,盖据卷中绘制内容及题跋而得。其中,“十面”如米万钟题跋所言,知所绘为正背、左右等各十个不同角度。而“灵璧”二字则如李维桢跋言所述,“仲诏石实灵壁产”。吴彬完成此画作应为米万钟题跋中写到的“万历庚戌中秋”,也即1610年。

米万钟素来癖石,人谓 “石痴”。《六合县志》载其 “有石癖,似南宫,其书画亦妙绝一时”,其所著《大石记》则言“房山有石,长三丈,广七尺,色青而润,欲致之勺园,仅达良乡,工力竭而止”。而米万钟所藏奇石,尤以“非非石”为冠。孙承泽《春明梦余录》记载:“古云山房,米太仆万钟之居也。太仆好奇石,蓄置其中。其最著者为非非石,数峰高耸,俨然小九子也。……太仆尝以所蓄石令闽人吴文仲绘为一卷,董玄宰、李本宁为之题。古今好石者,自襄阳后,人辄称太仆云。”吴彬作《十面灵璧图卷》,即为此“非非石”。对于这块奇石,米万钟奉若至宝,其题跋中言及“至出三十年所藏。莫不辟易退舍,其峥嵘嶻,直将凌轹三山,吐吞十岳”。

以单一奇石,取真实尺寸,绘制十面,以二维平面,呈现出立体空间之美,十个分面,皆各不同,包罗万象,形神兼备,《十面灵璧图卷》由此展开的图卷可谓创新超前,亦足见绘画造诣至深。更值得关注的是,此卷可见吴彬与“非非石”身心共鸣时,透出的一种以自然为首要之东方审美,其间参以几何原理、音律节奏、五行之说。且看图卷各分面中,吴彬以纸张留白、设色浅淡不同,予观者以三维立体之感,而十面结构不失,石之形状随角度改变而跃然于笔触,知其真实还原几何结构之造诣。再看图卷中如线条的节奏,画面结构的起伏、呼应,乃至于有规律的纹理等,都有吴彬长时间佛教修行、梵呗之音洗礼中轮回的感悟呈现,直接表现即是律动,更何况,吴彬本就通晓音律。图卷蕴有的“五行之说”,则不妨参见董其昌题跋中所言的“宋时邵子有金木水火土石之说,与洪范五行差异。盖石得五行之秀,如仲诏所藏是已。”“而吴文仲所画皆以孙位画火法为之,故灵光腾越,欲灼斗间。至于蜿蜒垂垂,当作水观。釰铓鑱截,当作金观。昂藏森耸,当作木观。坡陀浑厚,当作土观。”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