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松江画派、云间书派是松江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拥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董其昌、陈继儒、莫是龙三人是明代书画大师,是松江画派、云间书派的核心人物,是明末松江文化艺术的代表。他们在书画理论和书画实践上承古创新,代表松江画派、云间书派,引领了明末清初以来几百年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主流。
莫是龙(1537-1587),松江华亭人,明代书画家,出身仕宦之家,其父莫如忠,嘉靖戊戌(1538)进士,是个学问渊博的人。莫是龙从小就显示超人的感悟能力,相传莫是龙十岁能文,擅长书画。著有诗集《石秀斋集》十卷,《四库总目》又著《画说》,并传于世。书中各条,并见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诸书,文句小有出入。书中论画宗旨倡导南北宗论,褒 “文人士大夫画”,主张 “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贬 “刻画”和 “画史纵横习气”,强调 “画家以古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学古人亦需 “一变古法”,不能 “一与临本同”。这些论点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人。明朝后期大臣、一代书画大师。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历任湖广提学副使、福建提学副使、河南参政,因病辞职。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出任南京礼部尚书,因事辞官。崇祯五年(1632年),出任太子詹事。崇祯七年(1634年),回归乡里。崇祯九年,去世,谥号“文敏”。
董其昌擅于山水画,师法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作及画论对明末以后的画坛影响极大。
陈继儒(1558年-1639年),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松江府华亭人。明朝文学家、画家。诸生出身,二十九岁开始,隐居在小昆山,后居东佘山,关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学习苏轼和米芾,兼能绘事,屡次皇诏征用,皆以疾辞。 擅长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修养,赞同书画同源,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著有《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吴葛将军墓碑》《妮古录》。
三位同籍书画家一生相契,情谊笃厚,亦师亦友。莫是龙年长董其昌、陈继儒十几岁,是他们艺术道路上的领路人,在书法、绘画、书画理论上对两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董其昌与陈继儒年龄相仿,少而执手、长而随肩,两人的友谊从年少开始一直持续至人生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