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央视主持人倪萍继去年10月在深圳美术馆首开个展之后的第二次美术作品个展,下个月将展出了。
倪萍的画达到什么水平?我不懂画,在此也不能乱评论之。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说说,她倪萍的画作水平也许不会比她的电视主持(影视表演)水平高,或者说前者受到的关注度(公众的喜欢度),不会比后者高的。这应当是肯定的;甚至不能称之为画坛大家(大师)吧。但是,我要主张的是,当以积极之情看“倪萍画展”。
这个“积极之情”倒不是重在我们对任何艺术作品的宽容之情。或许,在我们此前的老观念看来,既然办个人画展,一定要有了不起的画作成就才行,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充数的。现在宽容了,谁爱办就办吧。你倪萍要办,我们大家也要宽容之。我说的并不是这个意思。
这个“积极之情”,就是可看到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尤其是文化名人的心态。虽然51岁那年才拿起画笔,但倪萍说从小她就开始积累诗情画意了,眼里看到的、心里装的全是美好浪漫的东西。“从四五岁我就会用树枝在地上画小鸟,在灶台上画大公鸡。”可见,倪萍之所以“出画”,完全是出于一种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之心。
现在的演艺圈里,虽然总体上、主流上还是向上的、健康的,进步的。但有一些艺人,包括一些电视主持人,他们的心态是什么呢?还有比如就在这些天,各类的艺术招考正在红红火火的进行,竞争之激烈,无需在此多说。但要问何以要招考艺术学校,答案千差万别,是什么心态?也许是你知我知天知了。正是此时此刻,从倪萍之画中,能看到作为艺术工作者应当具有健康心态。如倪萍在评论自己作品时所论,“在我看来,衡量任何一件艺术作品,技术真的是第二标准,表达内心最重要。”这虽然属于她个人之见,但“内心”两字,意味深长。
从“倪萍画展”中看到,作为明星也罢,名人也罢,倪萍在文化素养上的不断追求之心。前不久我们曾听到过有著名主持人误读古汉字之“小事”。尽管人无完人,任何人不可能认全天下字。但我还同意“学不能止”之古训。平心而论,在我们文艺圈里的一些大明星,他或她此前之所以能进入这个圈子,多是有“这一个”方面的特长,其基础知识是很薄弱的,甚至对某些常识的掌握度是很差的。尽管这不会影响其成为一个艺术专才(大腕、大明星),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个公众名人,总不能“吃老本”,老是在某些常识方面这么地幼稚、无知、无能吧。
任何文艺工作者,对常识不懂不要紧,重要的是要不断学习,不断弥补不足,不能老“出洋相”,总是请公众原谅之。“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几乎所有的大师作品我都学习过,《梵高传》是我读的第一本自传体的书,其中的好多段落我都能倒背如流。而看吴冠中老先生的文字,我会突然感觉''开窍了'',一下子就知道该怎么画了。”倪萍如是说。范曾在二十年前曾表示,“倪萍是一位能靠画画混饭吃的主持人。”然而不管是观众的肯定,还是画坛名人的赞赏,倪萍都是“一笑而过”。这些都是我以“积极之情”看“倪萍画展”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