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塩田千春,《静默中》,2002 / 2019,烧焦钢琴、烧焦椅、Alcantara黑线,尺寸依空间而定。由Kenji Taki 画廊,名古屋 / 东京提供
此展览可说是她长期艺术生涯所探索命题「现于未显中」(presence in absence)之缩影,观者将于其中对存有和生命旅程的意义,以及灵魂的内在运作方式找到自己的解答。
2020策展征件计划:「感性机器:后资本时代的自我疗愈」
2021.07.24-10.17 地下楼E、F展览室
在后资本时代,各个领域都面临过度制造,信息爆炸使得时间破碎,人们悬置主体的感受,失去自我与外界连结,甚至在危机来临以前,就因为各种奇观而焦虑。本计划由新锐策展人李雨洁提出,将展览想象成一种疗愈机器的总体,集结八件行为和数位科技的创作,从后现代主义的行为作品,到当代人类学式对环境的探究,试图以不同取径探索身体与环境共振的感知模式,干预资本主义式的紧绷规范,导引观众从自我沉淀或释放焦虑的身体感受,进入一种较为知性、客观平静的思考状态。本计划预计展出艺术家朱浩培+李长民、陈呈毓、陈慧峤、Rebecca Horn、John Akomfrah、Cam Xanh、Olafur Eliasson等作品。
艺术家系列个展:吴灿政、江凯群、何孟娟、罗智信
2021.07.31-11.07 三楼3A、3B展览室
江凯群「碎化的史观」试图论证异国经验的冲激,对于艺术家处理个体与对象之间互为主体关系的影响;从文化变迁到历史文物的考证,江凯群连结各据点的历史勃兴,藉此让观众省视地理居所与自身根源。吴灿政「十年-台湾声音地图计划」纪录日常生活的声音环境,透过声音的组合与变化过程,层叠出地方的听觉文化性格,此次将呈现艺术家十年来关注声景的积累与其他领域的互动尝试。何孟娟「空间迷向」以照片记录、采访影片与史料搜集,尝试谈述位于纽约的魏斯贝丝艺术家公寓中,百余位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之独特的生命故事,以及他们如何跳脱框架,对于纽约艺术样貌带来影响。罗智信「象是一个夜店的小便斗」为一件大型的限地空间装置,以此鲜明、具身体感的空间体验为背景,关注人或物在交会、交换之时,意义与感知的传递与转换。
典藏专题展:战/艺未济
2021.08.14-11.14 二楼2A、2B展览室
本展由策展人陈丽莹(Kathleen Elizabeth Ditzig Li Ying)与许芳慈客座策展,展题之「未济」出⾃于《易经》中的第六⼗四卦,指所谋求之事尚未成功,然亦带有事物循环不息的意义。「战/艺未济」从台北市⽴美术馆典藏中循索台湾现代艺术史轨迹,将馆舍的地缘历史、设计哲思、台湾现代艺术运动与冷战时期现代主义的时代性交会作为展览的研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