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逸飞已逝世7年,有评论家认为,论艺术成就,在陈逸飞的画作中,没有超出《占领&ldquo总统府”》的。也正因为此,有人指出这幅画有错误,实在是无法回避、绕开的话题。
《占领“总统府”》这幅画作突破陈规,用舞台剧的布景形式,再现了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升起红旗的场面,场面壮观,气势恢弘。可是作品既然表现当代史题材,就不该有那么大的史实误差,相信如果陈先生还在世,他也会对上面的失误有所厘清吧。
换到另外一个角度,《占领“总统府”》里的采信似乎有几分道理,因为那艺术作品,不是历史实录;是绘画,不是摄影。而既然是绘画艺术作品,就应当允许作者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的想象与加工。比如画中“总统府”是黄昏时刻攻下,事实却是在凌晨,有可能是画家搞错了或想当然,但也有可能是他觉得,画成黄昏的色彩效果更好。同样,画作中“总统府”门楼上有弹痕,不完全符合历史真实,却能符合艺术真实性要求,与观众心理预期也一致,大家能接受这样的“造假”。
可以说,除了严格的军史研究场合,对于大多数普通国民、普通观众来讲,《占领“总统府”》中的时间、门楼上的弹痕,只是细枝末节,是不那么重要的地方。试想一下,如果严格较真,画中站在门楼上举着红旗的战士,是否也要与真实的战士对比一下,看画得像不像真人?要那样的话,这画还能画吗?
必须要说的是,一幅绘画作品中,并非所有元素都可以由作者“重构”。比如另一幅有名的当代史题材写实油画《开国大典》,作者董希文把天安门城楼上按一般透视规律应该看到的一根廊柱抽去,使得画面视野变得开阔。梁思成评价说,“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并且画作完成若干年后,画中的一些人物,被要求换来换去,用“艺术真实”已无法说得通,一定要说,或许只能说是“符合政治真实”。
再回到陈逸飞的话题上来。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他因为活跃在文化和商业交界地带,作品在拍卖场上屡创佳绩,让他的艺术地位乃至个人备受争议,比如有人说他的作品有媚俗、迎合情况。或许,《占领“总统府”》在被爆出有史实错误后,一些原本对他有微词者会更看低这幅作品。不过在笔者看来,即便这些是“硬伤”,评价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标准,也是有多个维度的。一幅画得“不像”、“不好”的画,未必不能被载进美术史或者拍出高价。同样地,不管社会如何变迁,至少《占领“总统府”》的艺术史价值,是永远无法被抹杀和取代的。今天很多人眼中的“乌龙”,他日成艺坛掌故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