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伪文物背后有诸多猫腻

伪文物背后有诸多猫腻

2012-03-16 11:03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伪文物”再现江湖。北京市文物局将投入巨资重建6处北京城标志性历史建筑,且每年要增加10亿元用于文物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猛一看,这还真是好事。不过,再看新闻,就奇怪了:为何不该拆的“真文物”被不明不白地拆掉了,而又要花巨资在故地新建“伪文物”?在故地重建新文物,说是保护原来的韵味,倒不如说,这其实反映的是文物保护中的重建还是保护的争执,而背后却藏有许多猫腻。

向来,文物保护最重要的原则是重在保护,这就像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所说的那样“文物拆掉了就是拆掉了,是永远恢复不了的。”而北京文物局的做法是重建,是因为原来的建筑实在是无法承载它的使命了呢?还是重建比保护更容易一些,这很显然是一本经济账,但算经济账的同时,也不免让人疑虑,这背后所涉及的是否有商业利益之争。从全国范围对文物的拆除或重建看,地方政府考虑更多的是商业利益,这就像成都把宽窄巷子的老建筑拆除了,原地重建之后,成为了时尚地标,但在老成都人的记忆里,当年的宽窄巷子才是最为正宗的,有成都味道。

北京文物局拟按照原来的建筑形制在北京外城西南角楼、永定门箭楼及瓮城等6个地点新建标志性建筑,恢复北京原有的“凸”字形城郭。通俗一点地说,就是恢复老北京城的城门和城墙,那可是最显著的标志。它们曾经因为历史因素被拆除了,“基于规划的要求,相关部门决定实施此次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景观的恢复。”这看上去很“合理”。

不过,北京的这种重建做法是不属于文物保护和恢复工程范围的,至于这种拆除后再重建,是不是能恢复老北京人对城门和城墙的记忆?在有的学者看来,也的确有历史意义:500年后,后人也会把现在的北京城当作文物,并会加以说明——重建标志性建筑为“仿明建造”。这如同史上很多仿前朝瓷器一样,工艺再好,也只是个“仿”。但这话说得很扯淡,仿古建筑能替代原建筑吗?这是没有什么争议的昏话,这只不过是把“重建”解释得合理一些吧。值得警惕的正是这样的观念,把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拆除了,再重建一个,即便是在故地重建,可这也不是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了。道理很简单,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正在于它的历史和记录功能。

文物保护之所以会落到这样尴尬的境地,这跟地方政府和学者的主导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在他们看来,文物是可以拆除,甚至于重建的,尽管这是对历史文化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却大行其道,合理的解释就是通过这样的“折腾”,能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的。而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教堂、古建筑就很多,那是因为不允许随便动的,钉一个钉子都要申报、要审批。因此,教堂、古建筑、美术馆才能够保存得那么完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去看、去欣赏、去赞美,包括文艺复兴前后,十一世纪的都有。对文物的保护态度是不遗余力,每个居民都有发言权。

这并不是他们并不看重经济效益,而是深知这些历史遗产的价值所在,毁坏不得,而这或许是我们的文物保护所应有的态度。北京文物局对文物重建的做法固然不可取,作为重建之后的“伪文物”是否像有的专家想象的那样具有价值,这也还是一个疑问。毕竟,与现有文物保护相比,文物重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低一些。事实上,这也不是反对做一些标志性建筑的重建,但就文物工作而言,到底保护永远处于第一位。

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536001处,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已消失,在经济利益的背后,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这些文物也会随时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历史文物的拆除或重建不是政府说了算,我们需要更多的民间力量和法制。而这就像专家所说的那样:这些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薪火,凝聚着我们民族的内在精神气质,而“伪文物”作为替代品,代替不了真文物所提供的价值。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